第13章 温华逐梦江湖行 世子太安城立命

温华见到他时,先是一愣,随即露出了笑容,没有丝毫的拘谨。徐凤年请他在一家高档酒楼里喝了顿好酒,点了满满一桌子菜。按照常理,好兄弟成了有钱人,温华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蹭吃蹭喝,可他却没有。酒过三巡,温华放下酒杯,认真地对徐凤年说:“这次的酒是你请的,下次我来。等我温华成名后,一定请你吃牛肉,管够!”

徐凤年听了,心里一阵温暖,笑着说道:“不用这么见外,咱们兄弟之间,还提这些干什么?”

当时,李淳罡就坐在一旁的马车里,悠闲地抠着脚。徐凤年知道温华一直有个江湖梦,渴望成为顶尖剑客,便想把老剑神介绍给他,看看能不能让李淳罡收他做徒弟。于是,徐凤年对温华说:“温华,我认识一个剑术顶天高的老剑客,武功非常厉害,你要不要见见?说不定他还能收你做徒弟。”

温华听了,却摇了摇头,笑着说道:“别人的剑再厉害,那也是别人的剑。我温华要走出自己的路,用自己的剑闯荡江湖,别人的剑我学不来。”

说这话的时候,温华其实根本就还没有真正练过剑,甚至连入门剑客都算不上,顶多算是一个背着木剑走江湖的游侠儿。徐凤年知道他的脾气,不愿亏欠任何人,也不愿依附别人,便不再强求。

温华又喝了一杯酒,眼神坚定地对徐凤年说:“如果有一天,你在江湖上听说有一个姓温的绝世剑客,不用怀疑,那一定是我温华!”

临分别的时候,徐凤年好几次想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知道,温华在乎的不是他的身份,而是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即便知道他是北凉世子,温华也不会因此而改变对他的态度,反而可能会产生隔阂。所以,徐凤年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那次分别后,两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徐凤年回到北凉后,忙于处理王府事务和北凉的军务,偶尔也会想起温华,不知道他在江湖上过得怎么样,有没有离自己的江湖梦更近一步。

如今,刚到太安城,就听到了温华的消息,徐凤年的心里既惊喜又疑惑。随从还告诉他,这个叫温华的游侠儿,提了一把木剑,在太安城里接连跟两位最顶尖的高手打了两场,虽然都输了,却得了一个 “温不胜” 的名号。

徐凤年皱了皱眉,他知道温华的斤两,以温华之前的武功,别说跟顶尖高手过招,就算是遇到稍微厉害一点的江湖人士,都未必能打得过。可现在,温华竟然能跟吴家剑冢的剑侍翠花,还有另一位成名已久的大剑客交手,这实在超出了他的预料。要知道,能跟这两个人大战一场的人,全天下也找不出几个。

徐凤年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心中满是疑惑。温华这几年到底经历了什么?他的武功怎么会进步得这么快?无数个问题在他脑海中盘旋。他决定,等面圣结束后,一定要去寻这个兄弟,好好问问他这些年的经历,跟他再喝一杯酒,聊聊当年的江湖往事。

窗外,太安城的夜色渐浓,灯火阑珊,映照出这座都城的繁华与复杂。徐凤年望着窗外,嘴角再次扬起,眼中满是期待。他知道,这次在太安城,除了朝堂上的纷争,还有一段珍贵的兄弟情谊,在等着他去续写。

……

第二日的太安城晨光透过云层,洒在青石板铺就的中轴御道上,将两侧朱红宫墙的影子拉得狭长。徐凤年刚从皇宫面圣出来,玄色锦袍上还沾着几分朝堂的肃穆气息,指尖下意识摩挲着腰间北凉刀的刀柄 —— 那是徐骁亲手交给他的刀,刀鞘上刻着的细密纹路,藏着北凉三十万铁骑的铁血过往。他此刻满心都是即将见到温华的期待,脚步轻快,脑海里已经浮现出温华看到他时,大概率会咧嘴笑骂 “你这小子总算来了” 的模样。

可没走多远,前方的人群忽然涌动起来,嘈杂的议论声如潮水般朝他涌来。徐凤年眉头微蹙,抬头望去,只见御道两侧的石阶上、街道旁,密密麻麻挤满了身着青衫的学子,人数竟有上万之多。他们手持书卷,脸上带着或愤懑、或鄙夷的神色,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像无数根无形的针,刺得人有些不适。国子监的学子?徐凤年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一声 “麻烦”—— 看来老天是真不想让他顺顺利利见到温华。

他本可以按照徐骁之前说的,凭着北凉的底气随心所欲,哪怕直接策马冲过去,也没人敢真的拦他。可目光扫过那些学子年轻却带着执拗的脸庞,他又缓缓停下了脚步。北凉常年镇守边关,在朝堂上本就受文官非议,这些国子监学子日后多会进入仕途,若是今日与他们起了冲突,传出去只会让 “北凉蛮横” 的流言更甚。罢了,就看看这些饱读诗书的人,到底想整出什么名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徐凤年站在原地,身姿挺拔如松,右手轻轻按在北凉刀上,心里却默默对温华念叨:“温小二,再等等我,等我解决了眼前这摊子事,马上就去找你喝酒。”

周围的议论声越来越响,细碎的话语不断钻进他的耳朵。

“这就是北凉世子?看着倒不像传闻中那般纨绔,就是不知道是不是装的。”

“装又能装多久?他孤身入北莽杀谢灵斩第五貉,我看就是北凉编出来的谎话,今日定要让他露馅!”

“朝廷对北凉一再忍让,他倒好,还敢大摇大摆来太安城,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在大多数离阳人眼里,徐凤年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 —— 出身北凉王府,锦衣玉食,早年还四处游历 “不务正业”。即便后来有他入北莽的传闻,也没多少人相信:一个养尊处优的世子,怎么可能在凶险万分的北莽杀了谢灵那样的狠角色,还斩了第五貉这种北莽大人物?所以这次徐凤年入京,国子监的学子们早就憋着一股劲,想当着全太安城人的面,让这个 “浪得虚名” 的北凉世子出丑,也好让朝廷看看,北凉所谓的 “功绩” 不过是自吹自擂。

上万名学子渐渐往前围拢,将徐凤年和他身后寥寥几名随从困在御道中央,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人墙。有人甚至踮起脚尖,想要看清这个 “纨绔世子” 被围堵后惊慌失措的模样。在他们看来,徐凤年就算再横,面对这么多饱读诗书、代表着 “天下道义” 的学子,也该吓得手足无措,说不定还会抱头鼠窜。

可徐凤年的反应,却让所有人都傻了眼。他没有丝毫慌乱,反而缓缓抬起手,摘下了背后那柄北凉刀。刀身刚一离开刀鞘,就带着一股凛冽的寒气,让周围的空气都仿佛冷了几分。他握住刀柄,将刀拄在地上,刀刃插入青石板,发出 “嗤” 的一声轻响。阳光洒在刀身上,反射出冷冽的光,映得他眼底一片沉静。

他想起自己当年在敦煌为了红薯,曾一人一剑守住城门,击退来犯的乱兵;今日在太安城御道,他便一人一刀,挡住这上万名学子的围堵。这点阵仗,比起北莽的黄沙漫天、敌兵环伺,又算得了什么?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徐凤年身上。这时,一名身着素色长衫、面容清瘦的儒生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手里捏着一卷书,神色严肃,走到徐凤年面前几步远的地方停下。先是对着徐凤年作了一揖,随后便开口发问,声音清亮,足以让周围的人都听得清楚:“北凉世子,世人皆传你此前孤身入北莽,斩杀了谢灵与第五貉等人,此事当真?还是说,不过是北凉为了彰显实力,编造出的谎言?”

他连问两句,目光紧紧盯着徐凤年,等着他的回答。周围的学子也纷纷附和:“是啊,快说!是不是假的?”“若真是谎言,今日你必须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可徐凤年只是静静地看着那名儒生,一言不发。他知道,这些人心里早就认定了他是在说谎,就算他拿出证据,他们也未必会信。与其争辩,不如看看他们接下来还会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