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鹰眼”折翼,实战的残酷代价

她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压过了帐篷外的风声,“问题暴露出来,是好事!是天大的好事!它用最直接、最残酷的方式告诉我们,‘鹰眼’还不够皮实,还不够资格成为战士们能在战场上完全信赖的‘眼睛’!都给我记住今天这种感觉!记住‘利刃’小队的这次失败!这是我们下一步改进,最宝贵、最不容忘记的经验和动力!”

她猛地抓起笔,翻开随身携带的、已写满密密麻麻字迹的笔记本,在新的一页上,用力地划下标题,笔尖几乎要透纸背:

【“鹰眼-1A”野战适应性重大缺陷复盘:抗冲击性、环境适应性、野战维护性】

其下,要点迅速列出:

光路系统整体稳定性不足,核心镜组固定方式需革命性改进。

携行状态与战斗状态快速转换间的缓冲机制缺失。

亟需开发伴随装备的野战快速校准工具与方法。

与此同时,在红军内部,一些原本就对“星火”这些“过于先进”的装备持保留甚至怀疑态度的军官,也开始私下交换着眼神,低声议论起来。

“看看,我早就说过吧?这些学院派搞出来的东西,看着光鲜,真上了战场,还是不如咱们摸爬滚打用熟的老家伙可靠!”

“测试数据打得再漂亮有什么用?关键是皮实、耐造!关键时刻能顶上去!”

“听说为了这东西,投入了不少资源……唉,看来方向是不是有点问题?”

这些声音并不响亮,却像细小的冰刺,悄无声息地弥漫在空气中,带来一种无形却切实存在的压力。

蓝军指挥部,自然也通过技术手段截获了“利刃”小队任务失败的信息(部分源于红军在某些紧急情况下被迫恢复的短距明码通讯)。

“‘鹰眼’受损?无法提供坐标?”蓝军指挥官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看来,红军寄予厚望的新式‘眼睛’,也有它脆弱的一面。

命令各部,抓住红军指挥通讯尚未完全顺畅的机会,加强局部反击!另外,把这个情况通报给‘夜鸦’,红军的这种新型观测装备存在结构脆弱性,这或许……也能成为我们加以利用的一个突破口。”

“鹰眼”的意外折翼,不仅让红军失去了一次可能扭转局部战局的宝贵打击机会,挫伤了侦察部队的锐气,给秦念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技术和舆论压力,更向暗处那双窥探的眼睛,暴露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被利用的弱点。

秦念深吸一口气,将笔记本合上,那清脆的响声仿佛是一个决断。她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进入最残酷的阶段。

“蜂鸟”需要在这场混乱中持续证明其不可替代的价值;“鹰眼”的致命缺陷必须尽快找到弥补甚至超越的方案;而隐藏在演习硝烟背后的那双属于“夜鸦”的冰冷眼睛,在嗅到血腥味后,恐怕很快就会露出它锋利的獠牙。

她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身旁如同山岳般沉稳的陆野。

陆野没有说话,只是对她微微点了点头,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传递着无需言语的支持、信任以及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绝对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