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暗流交锋!师徒的完美配合

苏清河神色依旧平静,他对于架构细节不如秦念那般了如指掌,但他深知自己学生的能力。他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微微侧身,目光自然地转向身旁的秦念,用一种介绍和后辈请教的口吻,温和地说:

“小秦,这个问题涉及到你主要负责的通信架构部分,你来向赵教授和安德森博士介绍一下我们的考虑?”

这一下,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了秦念身上。

赵清泉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才重新认真打量起这个过于年轻的女性。安德森也挑起了眉毛,带着审视和不信。

秦念抬起头,脸上没有半分惊慌,也没有刻意显露锋芒。她先是对苏清河微微点头,然后看向安德森,用流利而平静的英语回应:

“安德森博士的问题非常专业。您提到的延迟方差问题,在传统的自适应路由算法中的确普遍存在。”

她先是肯定了对方的质疑,随即话锋一转:“因此,我们并没有完全采用传统的方案。我们在路由算法中,引入了一个轻量级的预测模型。”

“预测模型?”安德森下意识地重复,脸上露出一丝疑惑。

“是的。”秦念拿起笔,在面前的便签上快速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并没有起身去白板,姿态保持低调,

“我们通过在数据包头部嵌入极少的控制位,并结合历史流量信息,让每个路由节点能够对邻近链路的短期拥堵情况进行预测,而非仅仅被动感知。这类似于交通系统中的‘预判堵车,提前绕行’。”

“但这会增加硬件开销和计算复杂度!”安德森立刻反驳,这是她基于现有知识的第一反应。

“您说得对,所以我们对预测模型做了极大的简化。”秦念不疾不徐地解释,“它并非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而只是一个基于最近若干周期流量模式的概率估计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硬件实现仅需增加很少的逻辑单元,相较于它通过避免拥堵带来的性能提升,这点开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事实上,在我们的仿真和实际测试中,在1024节点规模下,该方案能将尾延迟降低百分之四十以上。”

安德森张了张嘴,却一时说不出话来。秦念提出的思路,巧妙地在“性能”和“开销”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跳出了她所熟悉的传统解决方案框架。

这个想法……听起来简单,却极其有效!她看向秦念的眼神,从质疑和挑战,瞬间变成了震惊和探究。

赵清泉的眉头微微蹙起。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年轻女孩不简单。

她不仅英语流利,思路更是清晰而超前,能在一个具体的技术难点上提出如此巧妙的解法,这绝不是普通工程师能做到的。

他开始意识到,苏清河可能并非“星河一号”唯一的技术核心。

但他毕竟是久经沙场的学术权威,不会轻易在一个点上纠缠。他接过话头,将问题引向更深远的方向:“很巧妙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