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秦……工,对吧?对于下一代超算,计算架构的探索固然重要,但功耗将是无法回避的巨山。
以目前的半导体工艺水平,如何应对P级(PetaScale)乃至E级(ExaScale)计算带来的功耗灾难?难道要靠堆砌更多的、能效低下的芯片吗?”
这是一个更大、更宏观的挑战,直指“星火”乃至整个国家技术基础的软肋。
这一次,没等苏清河示意,秦念便自然地将目光转向身旁的吴思远,轻声说:“吴博士,你在功耗模型和系统能效优化方面研究很深,不如由你来向赵教授汇报一下我们的初步思考?”
吴思远先是一愣,随即看到秦念眼中传递来的鼓励和信任。
他立刻心领神会,推了推眼镜,深吸一口气,接过话头,开始引述团队之前讨论过的一些关于异构计算、近存计算等可能的方向。
虽然这些想法还远未成熟,但由他这位理论功底扎实的博士说出来,显得有理有据,很好地抵挡住了赵清泉的这次攻势。
整个过程中,秦念时而补充一两句关键点,时而将问题抛给相关的团队成员。
她就像一个高明的指挥家,自己并未演奏多少音符,却完美地调动了整个乐团的声部,使得“星火”团队展现出一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且团结一致的强大形象。
赵清泉几次试图深入技术腹地,寻找那个看似最薄弱的进行突破,却发现对方总能巧妙地化解,或者将话题引导向团队集体的智慧。
他感觉自己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对方的阵容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尤其是那个叫秦念的年轻女孩,她看似低调,坐在苏清河的身侧,但赵清泉凭借多年的阅历,隐隐感觉到,她才是这个团队真正的技术灵魂和定海神针。
她的每一次开口,都精准地点在问题的关键上,思路之清晰,见解之独到,远超其年龄应有的水平。
这场学术交流,在表面平和,暗地波涛汹涌的氛围中接近尾声。
赵清泉未能达成预想中的“敲打”效果,反而对“星火”团队,尤其是对秦念,留下了极其深刻且忌惮的印象。
他最后深深看了一眼秦念,对苏清河说道:“苏老,您真是带出了一支了不起的队伍。后生可畏啊。”
苏清河呵呵一笑,依旧是一派长者风范:“都是孩子们自己争气。”
就在众人起身,准备送客的混乱之际,赵清泉团队中那名戴着黑框眼镜的华裔年轻学生,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靠近吴思远,
将一个折叠的纸条塞入他的手中,并递过一个充满警告与急迫的眼神,随即迅速消失在人群中。
吴思远捏着那枚仿佛滚烫的纸条,心跳如鼓,他望向正在与苏清河低声交谈、面色平静的秦念,一股寒意沿着脊椎悄然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