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星河”初耀,国之重器

送走父母,秦念心中那点微澜很快被压下,没有丝毫耽搁,立刻将全部精力重新投入到了“星河二号”最后的攻坚战中。

父母的到来与离别,像是一段温暖而酸涩的插曲,让她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不仅是国家的期望,还有家人那份沉甸甸的、混杂着骄傲与愧疚的爱。

这让她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定。

“虚境实验室”被频繁启用,时间流速比带来的优势,让她能够以远超常人的效率进行架构验证和算法推演。

结合前线反馈和系统新解锁的知识,她对“星河二号”的初始设计进行了多处精妙的优化,尤其是在核心的“分布式动态调度”协议上。

她引入了一种基于“数据流驱动”和“动态优先级队列”的混合调度算法。

这套算法极其复杂,但其核心思想,秦念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向以李文军为首的软件团队解释:

“想象一下,我们以前的计算机就像一个大食堂只有一个打饭窗口,所有程序不管饿不饿都得排队,效率低下。

‘星河一号’我们开了几个窗口,但还是要靠管理员(中央调度器)指挥谁去哪个窗口。而现在,‘星河二号’的这套新协议,相当于我们给每个程序发了智能手环!”

她在黑板上画着示意图,眸光锐利,语言却极富感染力,“手环会根据程序的‘饥饿程度’(任务紧急度)、‘饭量’(计算量)、

‘爱吃什么’(所需计算单元类型),自动把它们引导到最合适的、人最少的窗口(计算节点),

甚至允许‘特别饿的’程序插队,或者把一个大份饭分成几小份在不同的窗口同时打!这样,整个食堂的吞吐量和效率,就会得到质的飞跃!”

这个比喻通俗易懂,瞬间让原本对复杂数学公式感到头疼的团队成员豁然开朗,对接下来的调试充满了期待与斗志。

在苏清河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对秦念提出的新算法进行了严谨的数学证明和大量仿真测试,

结果令人振奋——理论上,新协议能极大缓解“内存墙”瓶颈,提升整体运算效率百分之三十以上!

硬件方面,张海洋团队负责的、基于“争气芯”乙型改进而来的专用处理单元也取得了突破。

他们采用了一种创新的“龙鳞”交错式散热结构和秦念提供的特殊导热材料配方,经过数十次失败的尝试,

终于成功解决了高性能运算下令人头疼的散热难题,确保了芯片在极限负载下的稳定运行。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当最后一个机柜完成组装,密密麻麻、颜色各异的线缆如同人体的血管和神经网络般,精准地连接起所有部件,

巨大的“星河二号”原型机,终于如同蛰伏的钢铁巨兽,静静地矗立在特意为它建造的、带有基础恒温恒湿和防震措施的新机房内。它沉默着,却仿佛蕴藏着雷霆万钧的力量。

通电自检、单模块调试、子系统联调……每一步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