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明思宗朱由检:呕心沥血为社稷,可怜煤山一根绳!

袁崇焕当时信心满满,拍着胸脯说:“陛下放心,只要给臣足够的兵权、军饷和粮草,臣保证五年之内,收复辽东所有失地,把后金赶回老巢!”

崇祯一听,高兴得不行,当场就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把辽东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还赏赐了他尚方宝剑,说:“袁爱卿,朕把辽东交给你了,你可以便宜行事,要是有将领不听指挥,你可以先斩后奏!”

《明史·袁崇焕传》里记载:“崇祯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所司敦促上道。七月,崇焕入都,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崇焕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

可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其实是个“画饼”。他心里清楚,以大明当时的实力,别说五年收复辽东,能守住现有的城池就不错了——明军战斗力差,军饷不足,士兵逃亡严重,而后金军队骁勇善战,还控制了辽东的大片土地。他之所以说“五年平辽”,一是想让崇祯放心,二是想拿到更多的资源。

袁崇焕到了辽东后,确实做了不少事:他整顿军纪,把那些贪生怕死的将领革职,提拔了祖大寿、赵率教等有能力的将领;他加固城池,补充武器,尤其是红衣大炮,让宁远、锦州等城池成了后金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他还安抚百姓,鼓励流民开垦荒地,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

一开始,效果还不错。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军进攻锦州,袁崇焕派祖大寿率军支援,在锦州城外与后金军展开激战,最后打退了后金军,史称“宁锦大捷”。消息传到北京,崇祯很高兴,又赏赐了袁崇焕不少金银珠宝。

可皇太极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袁崇焕不好对付,就改变了策略——不打辽东的坚城,而是绕过山海关,从蒙古草原南下,进攻北京。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绕过山海关,突破长城,直逼北京。

北京城里一片恐慌,崇祯也慌了,赶紧下令让袁崇焕率军回师救援。袁崇焕接到命令后,率军星夜兼程,赶到北京城外,在广渠门、左安门等地与后金军展开激战,总算把后金军挡在了城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就在这个时候,皇太极使出了“反间计”。他故意让两个被俘的明朝太监听到“袁崇焕与后金勾结,想献出北京”的假消息,然后又故意把这两个太监放了回去。这两个太监回到北京后,赶紧把听到的消息告诉了崇祯。

崇祯本来就多疑,加上之前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承诺没兑现,还有人弹劾袁崇焕“拥兵自重,不遵圣旨”,他立马就信了太监的话,认为袁崇焕真的背叛了大明。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崇祯以“议饷”为由,把袁崇焕召进皇宫,然后下令把他抓起来,关进了诏狱。大臣们纷纷为袁崇焕求情,说“袁崇焕是忠臣,他不可能背叛大明,陛下一定是误会了”,可崇祯根本不听。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崇祯下旨,把袁崇焕凌迟处死。凌迟是最残忍的刑罚,要把人身上的肉一片片割下来,一共要割三千多刀。袁崇焕被处死那天,北京城里的老百姓不知道真相,还以为他是叛徒,纷纷冲上去抢他的肉吃,场面惨不忍睹。

袁崇焕死后,辽东的明军彻底没了主心骨,祖大寿等将领心灰意冷,有的甚至投降了后金。崇祯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救命稻草”,辽东的局势变得更加糟糕。多年后,当崇祯知道袁崇焕是被冤枉的,后悔得肠子都青了,可一切都晚了——大明再也没有像袁崇焕这样能扛得起抗金大旗的将领了。

除掉魏忠贤,杀了袁崇焕,崇祯本以为能喘口气,可没想到,麻烦越来越多,简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先说外患。袁崇焕死后,皇太极更加肆无忌惮。他不仅经常率军进攻辽东、河北等地,还在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正式跟大明分庭抗礼。清军先后五次绕过山海关,进入中原地区,抢了大量的人口、粮食和财物,甚至还打到了山东,攻占了济南,俘虏了德王朱由枢。

每次清军入侵,崇祯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派军队去抵抗,可明军要么打不过,要么不敢打,只能眼睁睁看着清军烧杀抢掠。有一次,清军打到北京附近,崇祯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说话——有的怕说错话被治罪,有的根本没什么好办法。崇祯气得拍桌子,说:“你们都是大明的官员,拿着朝廷的俸禄,现在国家有难,你们却一个个像缩头乌龟,朕要你们何用!”

再说说内忧,陕西、河南等地的旱灾、蝗灾越来越严重,老百姓没饭吃,只能起来造反。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陕西的王二率先起义,拉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紧接着,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首领纷纷崛起,他们率领流民,攻打城池,杀贪官,分粮食,队伍越来越壮大。

崇祯一开始没把这些“流民”放在眼里,觉得派军队去镇压就能搞定。可他没想到,这些起义军就像“打不死的小强”——明军来了,他们就跑;明军走了,他们又回来;粮食不够了,就去抢官府的粮仓;士兵不够了,就招募流民。而且,起义军还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越来越多的流民加入了起义军。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高迎祥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陕西的多个县城,直逼西安;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起义军突破黄河天险,进入河南、湖北等地,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十三家起义军在河南荥阳召开会议,商量如何对抗明军,史称“荥阳大会”。这次会议后,起义军开始联合作战,给明军造成了更大的打击。

有个地方官给崇祯递了一份奏折,描述了当时的惨状:“陕西、河南等地,千里无烟,白骨露于野,流民数十万,皆从贼(起义军)。贼至,百姓争献粮食;官军至,百姓闭户不出。”崇祯看了奏折,忍不住哭了——他知道,老百姓已经不相信大明了,这比清军入侵、起义军攻城更可怕。

更让崇祯头疼的是,国库没钱了。连年打仗,既要给辽东的明军发军饷,又要给镇压起义军的明军发军饷,还要赈济灾民,可朝廷的收入却越来越少——土地兼并严重,很多良田被地主、藩王霸占,他们不交赋税;流民越来越多,没人种地,粮食减产,赋税也收不上来;官员贪污腐败,就算收上来一点赋税,也被他们中饱私囊。

崇祯为了筹钱,想尽了办法:他下令让大臣们捐钱,可大臣们一个个哭穷,说自己“家里没钱”——有的说“我家只有几亩薄田,每年的收入只够糊口”,有的说“我当官多年,两袖清风,没攒下什么钱”。崇祯的岳父周奎,家里很有钱,可他也只捐了一万两银子,还说“这是我全部的家当了”。

没办法,崇祯只能加重赋税,在原来的“一条鞭法”基础上,又加了“辽饷”(用来对抗后金的军饷)、“剿饷”(用来镇压起义军的军饷)、“练饷”(用来训练军队的军饷),合称“三饷”。可这无疑是“饮鸩止渴”——老百姓本来就没饭吃,再加重赋税,更是雪上加霜,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被逼得加入了起义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明史·食货志》里说:“至崇祯三年,军饷益绌崇祯,户部尚书毕自严疏言:‘今岁边饷需银三百二十四万,而帑藏仅存八十四万,不足者二百四十万。’”意思是到了崇祯三年,军饷缺口越来越大,户部账上只有八十四万两银子,却要拿出三百二十四万两给边军,差了整整二百四十万两。这么大的窟窿,崇祯就算把皇宫卖了也填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军队因为没军饷而溃散,看着起义军因为没人镇压而壮大。

这时候的崇祯,就像一个被按在火上烤的人——外面有清军虎视眈眈,里面有起义军四处作乱,国库空空如也,大臣们要么敷衍了事,要么互相拆台,他想做点什么,却处处受制,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有好几次,他在朝堂上跟大臣们争论军饷、灾情的事,说着说着就忍不住哭了,说:“朕不是亡国之君,可你们怎么都像亡国之臣啊!”大臣们也只能低着头,没人敢接话——他们知道崇祯难,可他们也没办法。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大明的局势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了河南的多个城池,张献忠则率军进入四川,一路攻城掠地;清军也在皇太极的带领下,不断进攻辽东,明军节节败退。崇祯急需一个能“救火”的将领,而洪承畴,成了他最后的希望。

洪承畴是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的进士,跟袁崇焕一样,也是“文官带兵”的典范。他早年在陕西、河南等地镇压农民起义,打仗很有一套——他不像其他将领那样只会硬拼,而是擅长“剿抚并用”,一边派兵攻打起义军,一边招抚流民,让他们回乡种地,很多起义军都被他打散了。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洪承畴率军在陕西潼关大败高迎祥的起义军,俘虏了高迎祥,押回北京处死,李自成不得不接过起义军的大旗,躲进商洛山,暂时不敢出来。

崇祯觉得洪承畴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把他调往辽东,任命他为蓟辽总督,让他负责抵御清军。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洪承畴到了辽东后,没有急着跟清军打仗,而是采取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他加固城池,训练士兵,囤积粮草,还跟朝鲜、蒙古部落搞好关系,想形成“联合抗清”的局面。一开始,这个策略还挺管用,清军几次进攻都被洪承畴打退了,辽东的局势暂时稳定了下来。

可崇祯没耐心等了。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清军围攻辽东的重镇锦州,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洪承畴求救。崇祯得知后,急得不行,一再下旨让洪承畴率军救援锦州,还派了太监去辽东督战,说“要是锦州丢了,辽东就彻底完了,你洪承畴也别回来了”。

洪承畴本来想等粮草准备充足了再出兵,可架不住崇祯的催促,只能率军十三万,从宁远出发,去救援锦州。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出兵,亲自率领清军主力,赶到锦州附近的松山,设下埋伏。洪承畴率军到了松山后,想跟清军决战,可清军却不跟他打,而是切断了明军的粮道。明军没了粮食,士兵们开始恐慌,有的士兵甚至偷偷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