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明思宗朱由检:呕心沥血为社稷,可怜煤山一根绳!

皇太极趁机率军进攻,明军一下子就乱了阵脚,纷纷溃败。洪承畴想率军突围,可几次都没成功,最后被清军围困在松山城里。松山城里的粮食很快就吃完了,士兵们开始吃战马,战马吃完了就吃树皮,有的士兵甚至饿死在了城墙上。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松山守将夏承德叛变,打开城门,清军趁机攻入松山,洪承畴被俘。

《明史·洪承畴传》里记载:“崇祯十五年二月,松山破,承畴被执,降于清。”洪承畴被俘后,一开始还想殉国——他不吃不喝,还对着南方(大明的方向)哭,说“我洪承畴深受皇恩,不能为国尽忠,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皇太极知道洪承畴是个难得的人才,不想杀他,就派了很多人去劝降,可洪承畴都拒绝了。

后来,皇太极亲自去看望洪承畴。当时天气很冷,皇太极看到洪承畴穿着单薄的衣服,就把自己身上的貂皮大衣脱下来,披在洪承畴身上,说:“先生冷吗?”洪承畴愣了一下,看着皇太极,心里五味杂陈——他没想到,一个“敌国”的君主,竟然对自己这么好,而自己效忠的大明,却只知道催促他打仗,不管他的死活。

经过一番挣扎,洪承畴最终还是投降了清朝。他投降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崇祯还以为他殉国了,伤心了好几天,甚至还下旨追封洪承畴为“少保”,给他建祠堂,表彰他的“忠烈”。直到后来,崇祯才知道洪承畴投降了清朝,气得差点吐血——他没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救火队长”,竟然背叛了大明。

洪承畴的投降,对大明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辽东的明军失去了主帅,军心涣散,很快就崩溃了,锦州、宁远等重镇先后被清军占领,大明的东北防线彻底垮了。崇祯得知消息后,坐在龙椅上,半天没说话——他知道,大明最后的希望,也没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在河南汝州大败明军,杀死了明军主帅孙传庭,然后率军攻占了西安。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了“大顺”政权,然后率领五十万大军,从西安出发,向北京进军。

李自成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明军要么望风而降,要么不战而逃。正月,李自成攻占山西太原;二月,攻占山西大同;三月,攻占河北宣府,距离北京只有一百多里了。北京城里一片恐慌,大臣们纷纷收拾行李,准备逃跑,有的甚至偷偷跟李自成联系,想给自己留条后路。

崇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可大臣们要么说“陛下应该迁都南京,暂时避避风头”,要么说“陛下应该下令让各地藩王率军来北京勤王”,要么就干脆不说话。崇祯不想迁都——他觉得迁都就是逃跑,会被后人骂成“亡国之君”;他也不想让藩王勤王——他怕藩王率军来北京后,会像“靖难之役”时的朱棣一样,夺取他的皇位。

没办法,崇祯只能下令让京营的军队守卫北京。可京营的军队早就烂透了——士兵大多是市井无赖和流民充数的,没经过什么训练,有的甚至连武器都不会用;将领们要么贪生怕死,要么克扣军饷,士兵们连饭都吃不饱,根本没心思打仗。有一次,崇祯去京营视察,看到士兵们一个个面黄肌瘦,有的甚至穿着破烂的衣服,冻得瑟瑟发抖,他忍不住叹了口气,说:“朕对不起你们啊!”

为了筹集军饷,崇祯再次下令让大臣们捐钱。他让太监去跟大臣们说:“现在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希望各位大臣能慷慨解囊,帮助朝廷渡过难关,等将来平定了叛乱,朝廷一定会加倍偿还。”可大臣们还是哭穷——内阁首辅魏藻德说“我家只有五百两银子,全部捐出来”;太监总管王之心说“我家也只有一万两银子,是我一辈子的积蓄”。其实,这些大臣家里都很有钱,魏藻德家里至少有几十万两银子,王之心家里也有十几万两银子,可他们就是不愿意捐。

崇祯的岳父周奎,家里有几百万两银子,崇祯让他捐十万两银子,可他却哭着说“我家里真的没钱,最多只能捐一万两”。崇祯没办法,只能让周奎的女儿(崇祯的皇后)去劝他,周奎才勉强捐了两万两银子。大臣们见皇帝的岳父都只捐这么点,就更不愿意捐了,最后总共才捐了二十多万两银子,连京营军队一个月的军饷都不够。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军队到达北京城下,开始攻城。京营的军队根本抵挡不住,有的士兵甚至直接打开城门,投降了李自成。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军队攻占了北京外城,崇祯知道,北京守不住了。

那天晚上,崇祯在皇宫里徘徊,他先把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叫到身边,让太监把他们送到外戚家里,叮嘱他们“一定要活下去,将来别忘了报仇”。然后,他又去见了皇后周氏和贵妃袁氏,哭着说“朕对不起你们,也对不起列祖列宗”。皇后周氏听完,哭着说“陛下是亡国之君,臣妾是亡国之后,臣妾不能辱没了朱家的名声”,然后就上吊自杀了。袁贵妃也想上吊自杀,可绳子断了,崇祯走过去,用剑刺死了她。

接着,崇祯又来到长平公主的住处。长平公主当时只有十六岁,崇祯看着她,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家啊”,然后举起剑,想刺死长平公主,可他心里不忍,只砍断了长平公主的左臂,长平公主昏了过去。崇祯以为她死了,就转身离开了。

做完这一切,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今景山)。他看着山下火光冲天的北京,听着远处传来的喊杀声,心里充满了绝望。他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写下了一封血书,上面写着:“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写完血书后,崇祯上吊自杀了,年仅三十五岁。太监王承恩看到崇祯死了,也在旁边的一棵树上上吊自杀了。

《明史·庄烈帝本纪》里记载:“十七年三月,李自成陷京师。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崇祯的死,标志着统治了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正式灭亡了。

崇祯死后,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北京,找到了他的尸体。李自成看到崇祯的血书后,心里也有些感慨,就下令把崇祯和皇后周氏的尸体合葬在昌平田贵妃的墓里,也就是后来的思陵。

后来,清朝入主中原,顺治帝为了拉拢汉族百姓,下令重修思陵,还追谥崇祯为“庄烈愍皇帝”。乾隆帝也评价崇祯说:“明之亡,非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天启也。”意思是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崇祯,而是因为万历和天启两朝留下的烂摊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确实,崇祯不是一个昏君,他比万历、天启都要努力——他在位十七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处理朝政,经常忙到深夜;他生活节俭,衣服破了就补一补再穿,不像万历、天启那样挥霍无度;他想挽救大明,除掉了魏忠贤,重用了袁崇焕、洪承畴等将领,也尝试过改革赋税、赈济灾民。可他生不逢时,接手的是一个已经烂到根的大明——朝堂腐败,国库空虚,外有清军,内有起义军,老百姓流离失所,就算他再努力,也很难挽回局面。

但崇祯也有自己的缺点,这些缺点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 他太多疑了。因为多疑,他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因为多疑,他不信任大臣,经常更换将领,导致军队指挥混乱;因为多疑,他不敢迁都,也不敢让藩王勤王,错过了最后的机会。

- 他太急躁了。他想快速解决辽东的问题,就催促袁崇焕“五年平辽”,结果袁崇焕只能硬着头皮承诺,最后因为没兑现而被杀;他想快速镇压起义军,就催促洪承畴救援锦州,结果洪承畴兵败被俘,投降了清朝。

- 他不懂得团结大臣。他总是把责任推给大臣,说“诸臣误朕”,却不知道反思自己的问题;他想让大臣们捐钱,却不懂得用合理的方式,结果大臣们纷纷哭穷,没人愿意帮他。

有人说,崇祯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就像一个医生,面对一个已经病入膏肓的病人,虽然想治好他,可手里没有好药,也没有好的治疗方案,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死去。他比谁都想救大明,可大明已经没救了。

现在,当我们站在思陵前,看着那座简陋的陵墓,心里总会有些感慨。崇祯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有帝王的抱负,却没有帝王的运气;他有帝王的勤奋,却没有帝王的智慧。他不是亡国之君,却遇上了亡国之运,最终只能在煤山上吊自杀,留下一个千古遗憾。

历史就是这样,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崇祯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不是一个人的错,而是长期积累的矛盾总爆发。万历的怠政,天启的昏庸,魏忠贤的专权,大臣们的腐败,老百姓的苦难,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最终导致了大明的灭亡。而崇祯,只是这个悲剧的最后承担者。

或许,正如崇祯在血书里写的那样,他“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可他已经拼尽了自己的全力。对于这样一个帝王,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昏君”或“明君”来评价他,只能说,他生错了时代,成了大明王朝的“末代悲歌”。

大明王朝从公元1368年老朱建立,到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挂东南枝,前后总共276年,期间有雄才大略的“洪武”“永乐”,荒诞皇帝“朱厚照”,爱吃丹药的“嘉靖帝”“红丸帝”,还有“木匠皇帝”朱由校,所以说,纵观整个历史,明朝是非常有趣的,只可惜已成历史的过眼云烟,历史的洪流从来都不会逆流,因为关外的铁骑已经蓄势待发。

参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