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文王心里清楚,对付,光靠打仗不行,还得靠。他需要一个能说会道、能把六国忽悠得团团转的外交人才。就在这时候,一个叫张仪的魏国人,跑到了秦国。
张仪这人生平有点。他早年跟苏秦一起跟着鬼谷子学纵横术,毕业后想找份好工作,结果处处碰壁。有一回,他在楚国令尹昭阳家里做客,昭阳丢了一块玉璧,别人都怀疑是张仪偷的,把他打得半死,还骂他穷鬼也配偷玉璧。张仪被打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老婆: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婆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只要舌头在,我就能东山再起!
这话还真没吹牛。张仪听说秦国在招外交人才,就收拾行李往西走,凭着自己的口才,很快就见到了惠文王。两人一聊天,惠文王就被张仪的理论给吸引了——所谓,就是让秦国跟六国中的某几个国家结盟,打破六国的,最后再一个个收拾。
《史记·张仪列传》里记载:秦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惠文王直接给了张仪的职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还把破合纵的任务交给了他。张仪也没辜负信任,上任第一件事,就去了魏国——毕竟魏国是的核心之一,只要搞定魏国,就少了一条腿。
张仪到了魏国,对魏襄王说:大王,您觉得魏国能打得过秦国吗?现在秦国的士兵比魏国多,粮食比魏国足,要是秦国派兵打过来,魏国撑不了三个月。您要是跟秦国结盟,秦国不仅不打魏国,还能帮魏国对付楚国、赵国,这多划算啊!魏襄王有点犹豫,张仪又补了一句:要是您不答应,我现在就回秦国,让秦军明天就渡过黄河,到时候魏国可就麻烦了。
魏襄王本来就怕秦国,被张仪这么一吓唬,当场就答应跟秦国结盟,还派使者去咸阳签订盟约。消息传到其他五国,联盟一下子就乱了——连核心的魏国都跟秦国结盟了,咱们还合纵个啥?公孙衍等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起来的,被张仪一句话就给搅黄了。
惠文王一看张仪这么能干,直接把他提拔成(相当于丞相),还赏了他五座城。张仪也更卖力了,接下来几年,他跑遍了六国,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连横玩得炉火纯青:
——对楚国:张仪骗楚怀王说只要楚国跟齐国断交,秦国就给楚国六百里商於之地。楚怀王信以为真,立刻跟齐国断交,结果张仪翻脸不认账,说我只说给六里地,没说六百里。楚怀王气得发兵攻秦,被秦军打得大败,还丢了汉中之地——这就是着名的张仪欺楚,虽然有点不地道,但确实把楚国坑得够呛,让楚国好几年没缓过劲来;
——对韩国:张仪跟韩襄王说韩国地方小,粮食少,要是跟秦国作对,秦国只要派一万士兵,就能把韩国的都城围起来。您要是跟秦国结盟,秦国还能帮韩国打楚国,到时候韩国不仅安全,还能抢楚国的地盘。韩襄王一听,立马就跟秦国结盟了。
——对齐国、赵国、燕国:张仪用的也是吓唬+利诱的套路,要么说不结盟就打你,要么说结盟了有好处,最后这三国也都先后跟秦国结盟,六国的彻底破产。
小主,
就这样,在张仪的操作下,秦国不仅打破了六国的包围,还跟六国中的大多数国家结成了盟友,成了战国时期的外交天花板。惠文王看着张仪送来的结盟文书,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六国都想欺负秦国,现在好了,咱们想欺负谁就欺负谁,这感觉太爽了!
搞定了外交,惠文王开始搞军事扩张——毕竟光靠嘴说不行,还得靠拳头把地盘抢过来,才能真正让秦国变强。他在位期间,秦国的军队就像开了地图炮,东边打魏国,南边打楚国,西边打义渠,北边打赵国,把秦国的版图扩大了一大圈。
先说说打魏国。虽然魏国已经跟秦国结盟了,但惠文王心里清楚,魏国是老对手,只要有机会,就得再抢点地盘。公元前330年,秦军在雕阴(现在的陕西甘泉)大败魏军,俘虏了魏国大将龙贾,还抢了魏国的河西之地——这是秦国第二次从魏国手里夺回河西,彻底把魏国在黄河西岸的势力给清干净了。公元前329年,秦军又渡过黄河,攻占了魏国的汾阴、皮氏等地,把秦国的势力范围推进到了黄河东岸。
《史记·秦本纪》里记载:秦惠王八年,魏纳河西地。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短短几年,魏国就给秦国送了河西、上郡等大片地盘,魏国的国力越来越弱,再也不敢跟秦国叫板了。
再说说打楚国。楚国是南方的,地盘大,人口多,一直是秦国的心腹大患。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因为张仪欺楚的事儿,派十万大军攻打秦国,惠文王派庶长魏章率军迎战。秦军在丹阳(现在的河南西峡)跟楚军展开大战,楚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十万士兵死了八万,还被秦军俘虏了七十多个将领。秦军趁胜追击,又攻占了楚国的汉中郡(现在的陕西汉中一带),把秦国的地盘和巴蜀之地连在了一起。
汉中郡有多重要?它就像秦国的南大门,进可攻楚国,退可守巴蜀,还能为秦国提供大量的粮食和士兵。拿下汉中后,惠文王高兴得不行,亲自到前线犒劳士兵,还把汉中郡分成了两个郡,派得力大臣去治理。楚国丢了汉中,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没能恢复到以前的实力,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国越来越强。
除了东边和南边,惠文王还没忘了西边的。义渠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经常在秦国西边捣乱,抢秦国的粮食和牲畜,有时候还会跟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惠文王继位后,对义渠采取了打拉结合的策略:先是派兵打败义渠,抢了义渠的二十五座城,让义渠不敢再随便捣乱;后来又趁着义渠内乱,派使者去义渠,说服义渠王跟秦国结盟,还把秦国的公主嫁给了义渠王——这一招,让义渠老实了几十年,为秦国解除了西边的后顾之忧。
北边的赵国也没逃过秦军的。公元前325年,秦军攻打赵国的中都、西阳等地,赵国虽然派兵抵抗,但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最后只能割地求和。公元前317年,赵国跟韩国、魏国联合起来,想重新搞对付秦国,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率军迎战,在修鱼(现在的河南原阳)大败三国联军,斩杀了八万多士兵——这一战,彻底打怕了赵国,让赵国再也不敢轻易跟秦国作对。
惠文王在位的二十多年里,秦国的版图就像开了滤镜一样,越变越大:从原来的关中平原,扩展到了河西、上郡、汉中,还控制了巴蜀之地(巴蜀是在惠文王时期被秦国攻占的,为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成为战国七雄中地盘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当时的人都说:秦国现在就像一头猛虎,谁要是惹了它,肯定没好果子吃!
惠文王不仅会搞外交、打硬仗,治理内政也是一把好手。他知道,要想让秦国长期变强,光靠打仗抢地盘不行,还得把国内的基础建设搞上去——比如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整顿吏治,这些都是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首先是搞定巴蜀。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互相攻打,都派人来秦国求救。惠文王本来想派兵去打韩国,张仪却劝他:巴蜀之地肥沃,号称天府之国,要是能攻占巴蜀,秦国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士兵,比打韩国划算多了。惠文王觉得有道理,就派张仪、司马错率军攻打巴蜀。秦军没费多大劲就攻占了巴蜀,把巴蜀变成了秦国的两个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