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刘辩自有打算。他现在需要的不是彻底撕破脸,而是稳住大局,争取时间。

彻底逼反董太后集团,只会让原本可能中立的势力倒向对面,甚至可能给某些人(比如袁绍自己)趁机扩大的机会。

“袁校尉所言,朕亦知晓。”刘辩缓缓道,声音依旧不高,却努力让每个字都清晰,

“然国丧期间,先帝尸骨未寒,朕若骤施严惩于皇祖母与幼弟,天下人将如何看朕?史笔如铁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何进、何太后以及袁绍等人,继续道:“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局,顺利继位。朕意,明日大朝,当众公布蹇硕罪状,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至于董太后与协皇子……暂且软禁永乐宫,非诏不得出,待大局稳定后再行安置。如此,既可绝当下之患,亦可不授人以柄。大将军,母后,以为如何?”

这是他第一次尝试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用的是商量的口吻,但意图很明显——他要主导处理方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何进和何太后都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这个一向懦弱少言的刘辩,在经历如此大变后,非但没有吓破胆,反而能条理清晰地分析利弊,并提出看似稳妥的方案。

何进摸着下巴,沉吟起来。他觉得小皇帝的话似乎有些道理,现在最重要的是确保刘辩顺利登基,自己顺利掌权,把事情闹得太大,确实容易横生枝节。

反正蹇硕已死,董太后被软禁,也翻不起大浪了。

何太后则是另一种心思,她看着儿子苍白但坚定的脸,忽然觉得这孩子经过这场惊吓,仿佛一下子长大了不少,心里又是心疼又是些许的欣慰。

她虽恨董太后,但也不愿儿子刚登基就背上刻薄寡恩的名声。

“辩儿……陛下思虑得是。”何太后的语气软了下来,“便依陛下之意吧。只是永乐宫那边,需派可靠之人严密看守!”

袁绍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和深思,他重新打量了一下这位小皇帝,然后低下头:“陛下圣虑周全,臣附议。”

袁术撇撇嘴,没说话,似乎觉得有点便宜那老太婆了。

何进见太后和袁绍都同意了,便也点头:“好,就依陛下之言。明日朝会,便请陛下亲临,宣示此事,安定人心!”

…… 翌日,嘉德殿。

百官肃立,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昨夜皇宫内的厮杀和动荡,消息灵通的早已听闻风声,不知情的也从这压抑的气氛中感到了不寻常。

刘辩穿着沉重的冕服,坐在那宽大得有些过分的龙椅上,感觉浑身都不自在。这身行头压得他喘不过气,下面那些或好奇、或敬畏、或审视的目光更让他如芒在背。

但他必须撑住。

何进站在百官之首,率先出列,声若洪钟,将蹇硕如何勾结董太后、假传懿旨、欲谋害陛下、行废立之事的罪状慷慨激昂地陈述了一遍(自然略去了穆顺报信和何太后召他的细节,变成了他何进英明神武、及时发现并挫败阴谋)。

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虽然不少人已有预料,但听到如此确切的指控,还是感到震惊。

何进话音刚落,立刻便有几位大臣出列,多是何进一党或与宦官有宿怨的,纷纷附和,要求严惩蹇硕余党,并追究董太后之责。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略显突兀地响起。

“陛下,大将军,”只见一位老臣出列,乃是宗正刘艾,他面色凝重,

“蹇硕之罪,自当严惩。然董太后乃先帝生母,陛下之皇祖母,协皇子乃先帝骨血,陛下手足。

若因蹇硕一面之词便加以严惩,恐伤陛下仁孝之名,亦寒天下宗室之心啊。还望陛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