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立刻躬身:“陛下圣明!卢公清廉刚正,熟稔政务,海内人望所归,由其出任尚书令,必能使朝纲肃然,政务畅通!臣心悦诚服!”
刘辩点了点头:“至于光禄勋一职……暂且由卫尉兼领吧。”
他暂时没有更合适的人选,而且经过清洗,光禄勋所属的郎官系统也需要整顿,不宜匆忙任命。
“那蔡伯喈先生呢?”刘辩又问道,“先生回朝后,于东观整理典籍,听闻颇有进展?”
提到蔡邕,陈宫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蔡公近日醉心于修复熹平石经,勘定典籍讹误,每每废寝忘食。
其女蔡琰亦常从旁协助,父女二人于东观之中,俨然自成一片天地。
蔡公曾对臣言,能重操旧业,为往圣继绝学,实乃平生快事,深感陛下知遇之恩。”
刘辩脑海中浮现出那位气质清华、才情卓绝的少女身影,心中微微一动,随即收敛心神。
他知道蔡邕的长处在于学问和文教,而非具体的政务处理。让其勉强去做官,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像历史上那样卷入政治旋涡。
“蔡公大才,用于政事,或显繁琐,亦非其志。”
刘辩缓缓道,“然其学问博通,尤精于史籍典章。朕观前朝史书,多有讳饰,或失之于略。
如今正值新旧交替之际,若能修撰一部信史,详录光熹以来,乃至中平、熹平年间之史事,辨明忠奸,记录得失,以为后世之鉴,岂非功在千秋之举?”
陈宫闻言,不禁抚掌:“陛下高见!修史定典,正是蔡公所长,亦是国家文教盛事!
以此安置蔡公,可谓人尽其才,名至实归!更能彰显陛下重振文教、廓清历史的决心!”
“好!”刘辩下定决心,“即擢升蔡邕为兰台令史,秩比千石,专司主持修撰《光熹以来纪事》,一应人员、典籍,皆由其调阅选用。告诉他,朕不求速成,但求实录、详实、公允!”
兰台令史品级不算最高,但地位清贵,掌管图籍秘书,负责修史更是极大的荣誉和权力,非常适合蔡邕。
翌日朝会,气氛依旧有些压抑。但在例行议事之后,刘辩并未宣布退朝,而是让谒者郎官宣读了两份新的任命诏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一份,擢升光禄勋卢植为尚书令,总领尚书台,参决政事。
诏书一出,殿内响起一片低低的哗然。虽然不少人猜到皇帝会重用卢植,但直接将其拔擢到尚书令这等核心要职,还是出乎一些人的意料。
这意味着,卢植正式成为了文官之首,皇帝之下,最具实权的几人之一!
卢植本人似乎也有些意外,他愣了一下,随即出列,撩起衣袍,郑重地跪拜下去,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老臣卢植,叩谢陛下天恩!然老臣年迈才疏,恐难当此重任,有负陛下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