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师不必过谦!”刘辩打断了他,语气诚恳,
“朕年少登基,于国事多有不明,正需卢师这般忠正老臣,坐镇中枢,匡扶社稷。
尚书台总揽天下文书,参决机要,非卢师之德才,不足以服众,非卢师之刚正,不足以肃清吏治!望卢师万勿推辞,助朕一臂之力!”
话说到这个份上,卢植知道无法再推辞,而且他内心深处,也渴望能在这个位置上,真正为重整河山出一份力。
他深吸一口气,以头触地,朗声道:“陛下信重至此,老臣……敢不竭尽驽钝,以报陛下!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卢公快快请起!”刘辩示意内侍扶起卢植,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
有卢植这把“正气之剑”坐镇尚书台,他就能更放心地推行后续计划。
许多清流官员和中间派见状,也纷纷面露喜色,向卢植投去祝贺和期待的目光。
卢植的上位,无疑给了他们一剂强心针。
袁绍一党的许攸、逢纪等人,脸色就难看多了。
卢植与他们并非一路人,甚至可以说是对头。
卢植执掌尚书台,意味着他们日后想插手政务、安插人手将更加困难。
紧接着,第二份诏书宣读,任命议郎蔡邕为兰台令史,主持修撰《光熹以来纪事》。
这份任命相较于前一份,引起的波澜小了许多,但其中的意味,有心人自然能品味出来。
皇帝这是在明确表示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也是对蔡邕这种纯学者型人才的保护性安置。
更重要的是,“光熹以来纪事”这个名目,摆明了是要从何进被杀、十常侍作乱开始记录,这无疑是对过去那段混乱历史的定性,也是对现有政治格局的再次确认。
蔡邕出列谢恩,神情激动,比起卢植的沉稳,他更多了几分学者得到认可后的纯粹喜悦:“臣蔡邕,领旨谢恩!必当秉笔直书,不隐恶,不虚美,以成信史,上报陛下知遇之恩!”
两项任命宣布完毕,刘辩目光扫过全场,沉声道:“卢尚书,蔡令史,皆乃海内大贤,国之瑰宝。朕望二位爱卿,能恪尽职守,卢卿为朕理顺朝纲,蔡卿为天下定立典则,使我大汉文治武功,皆能重现光辉!”
“臣等必不负陛下厚望!”卢植和蔡邕齐声应道。
退朝之后,消息迅速传开。
卢植升任尚书令,蔡邕主持修史,这两件事结合在一起,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皇帝在清除阉党势力后,正在迅速搭建一个以卢植、陈宫等为核心,重视文教、意图革新的新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