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爸爸决定租下村里的十几亩地。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土地”这个概念,它不再是课本上简单的两个字,而是承载着全家希望与汗水的厚重存在。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责任”与“付出”的含义,也让我看到了父亲沉默背后的坚韧。
那年春天,村里的土地流转政策开始实施,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选择将土地出租。爸爸是个勤快人,但家里的地太少,种出来的粮食勉强够吃,却攒不下几个钱。他常常叹气:“要是能多种点地,日子就能好过些。”
“爸,咱家不是有牛吗?多租点地,用拖拉机种不就行了?”我疑惑地问。
爸爸摇了摇头,说:“牛是好,但租地要花钱,种子、化肥也要钱,还有人工费,算下来成本不低。不过,村里现在有政策,租金便宜,而且离得近,方便管理。”
小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却充满了期待:以后,我是不是也能像大人一样,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体验一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决定租地后,爸爸带着我去了村里的土地流转办公室。那里挂着一张大地图,上面标着村里每一块地的位置、面积和租金。爸爸仔细地看了又看,还问了工作人员不少问题。
“这块地离咱家近,方便管理,但面积小了点。”爸爸指着地图上的一块地说。
“这块地面积大,但离得远,浇水、施肥都不方便。”他又指着另一块地说。
最终,爸爸选中了离我家不远不近的十几亩地,面积适中,租金也合理。他签了合同,交了租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爸,这地租下来,咱家能种什么?”我问。
爸爸笑了笑,说:“先种点小麦和玉米,等过两年,再种点蔬菜,卖到城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