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即,一道身影出现在学堂门口,缓步走入。
来人约莫五十上下年纪,面容清癯,肤色偏白,下颌留着修剪得极为整齐的短须。
他身着一件略显陈旧但干净无比的黛蓝色长衫,洗得发白,却熨帖得不见一丝褶皱。
头发用一根简单的木簪束起,一丝不乱。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眼睛,深邃明亮,仿佛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阅历,目光扫过之处,竟让人不由自主地屏息凝神。
他周身并无任何华贵饰物,却自有一股难以言喻的威严与书卷清气,令人心生敬意。
他走到讲台正中,目光平静地扫视全场,并未立刻说话,只是轻轻咳嗽了一声。
霎时间,所有学子都从书海中抬起头来,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
无需言语,一种无形的气场已然笼罩了整个学堂。
“吾姓许,名昌盛,字文渊。”他开口,声音平和,却自带一种穿透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自今日起,忝为尔等翘楚班经义主讲教习。
学问之道,贵在求真,亦贵在切磋。日后于经义上有何疑难不解之处,可至‘文渊阁’寻我。”
众学子闻言,立刻齐刷刷地站起身,恭敬地躬身行礼,齐声道:“学生见过许教习!”
许昌盛微微颔首,受了这一礼,抬手示意众人坐下。
第一堂课,正式开始。
许昌盛并未急于翻开书本,而是目光沉静地看向众人,缓缓道:
“《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三者,乃儒学之纲目。
然何为‘明德’?何以‘亲民’?又如何‘止于至善’?今日,吾等便由此谈起。”
他引经据典,却绝不迂腐。
从先秦孔孟之道,谈到汉儒注疏,再到前朝大儒的新解,纵横捭阖,信手拈来。
他不仅讲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哲学思辨、历史语境以及与现实的关联。
一个个看似枯燥的儒家概念,在他口中变得鲜活而充满生命力。
他时而言辞犀利,直指历代注解的偏颇之处;
时而妙语连珠,以生动比喻阐释深奥道理。
他讲到“格物致知”,并非简单地解释为研究事物获得知识,而是引申出对万事万物保持好奇与探究的精神,是知行合一的起点;
他论及“诚意正心”,则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是君子立身之本。
他的讲解,并非填鸭式的灌输,更像是一种引导和启发。
常常提出一个问题,让学子们思索片刻,再层层剖析,揭示其中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