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乡试第一场

承题、起讲层层推进,阐述德政之效在于不令而行,不言而信。

到了起股、中股、后股等核心部分,他并未拘泥于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巧妙融入了治水实践中的体悟:

“德非虚悬,在于厚生。北辰居其所,非徒静也,乃纲维之所在;众星共之,非盲从也,乃秩序之所依。

犹水之就下,导之则利,壅之则害。为政者持德居中,则万民如百川归海,各得其所,各安其业……”

将抽象的德政比作治水中的核心枢纽与自然规律,既贴合经义,又赋予了实实在在的内涵,格局顿时开阔。

他笔走龙蛇,文思泉涌,严谨的八股格式非但未能束缚其思想,反而成了承载其深刻见解的精美容器。

字迹端正清秀,墨色乌黑润泽,一行行锦绣文字流淌于纸面。

此时,高坐于明远楼上巡视全场的主考官周文翰,正透过轩窗,目光缓缓扫过下方如蜂巢般的号舍。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陈耀祖所在的区域。

临行前,皇上曾特意嘱托,工部尚书亦曾提及,赤水州有一寒门学子陈耀祖,于水利一道颇有奇才,望其能秉公取士。

周文翰对此子,早已存了几分好奇。

他示意随从,低声询问了陈耀祖的号舍位置。

随后,他便格外留意起那个方向。

只见那年轻学子,自开考后便沉静如水,不似旁人或抓耳挠腮,或焦急张望。

其伏案书写时,姿态沉稳,运笔从容,隐隐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定力。

“此子心性,倒是不凡。”周文翰心中暗忖。

待到午后,周文翰按惯例下楼巡场,缓步走过一排排号舍。

经过陈耀祖舍前时,他脚步微顿,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其桌案。

陈耀祖正全神贯注于经义最后一道题的收尾,并未察觉。

周文翰却已瞥见了那试卷上密密麻麻却工整非常的字迹,以及旁边几张写得满满的草稿,条理清晰,修改之处甚少,足见其成竹在胸。

更让周文翰心中一动的是,他恰好看到了陈耀祖正在书写的一段关于《尚书·洪范》中“五行”与“王道”关系的论述。

陈耀祖并未停留在传统阐释,而是隐约将“水润下”之性与“德政”之润泽百姓相联系。

虽未明言治水,但其思维角度,已然带上了实践的烙印,于经义中透出一股鲜活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