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来自中原道门的剑术名家,自御蛮关来到拒北关后,曾见不少士兵得到了一些江湖剑谱,却因招式繁复或内力要求过高而无从练起,甚至在实战中因拘泥于招式而丧命。这让他深感痛心,也陷入了沉思。
他意识到,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士卒而言,在血肉横飞的城头,什么剑意、什么境界都是虚的,能最快速度格开敌人的兵器,并能有效反击的招式,才是最有用的。真正的“护命之剑”,不在于有多精妙,而在于有多实用。
于是,玄同道长向顾云帆告假数日,闭关于自己的静室。他摒弃了门派之见,以道家两仪剑法“阴阳互济,攻守转换”的核心理念为基础,结合自己观察到的战场实际需求,开始化繁为简。
当他再次出关时,一套全新的剑法诞生了——“守城二十四剑”。
这套剑法仅有二十四式,剔除了所有用于炫耀或表演的花招、虚招,只保留了最基础的格挡、直刺、劈砍、撩扫、回护等动作。每一式都配有详细的图解和口诀,明确标注了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并且特别强调了如何与身旁袍泽的招式进行配合,形成简单的协同防御或反击。
玄同道长亲自在军中演示,招式简单直接,却每每能在关键时刻化解危机。他将剑法图谱交由军方大量抄录分发,并挑选机灵的士卒先行学习,再由他们传授给更多人。
因其易学难精,且极具实战价值,“守城二十四剑”迅速在边军中推广开来。一时间,在操练的号子声间隙,关墙上下,营房内外,随处可见士兵们三五成群,比划着这二十四式剑招的身影。虽然未能让普通士兵立刻变成武林高手,但确实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白刃战生存能力和战斗信心。这门由高人创编、专为守城而生的剑法,被士卒们由衷地称为 “护命剑”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战争的革新,同样离不开后勤与技术的支撑。三年间,那个熟悉的身影一次次远赴边关,为拒北关带来了至关重要的补给,更带来了江南最新研发的战争利器——她就是苏云袖。
这位江南商会领袖的掌上明珠,早已不仅仅是“苏小姐”,更是拒北关军民心目中的“苏大家”。她输送的,早已不限于粮草、药材、布匹等常规物资,更是将江南能工巧匠的最新智慧结晶,源源不断地输入这座北疆雄关。
比如琉璃火,这是一种装在特制厚壁陶罐中的猛烈燃烧物。使用时,用力投掷出去,陶罐碎裂,内里粘稠如油脂的黑色液体便会四处飞溅,遇空气即猛烈燃烧,用水极难扑灭,甚至能在水面上短暂燃烧。守军发现,这种火焰对不死士兵有奇效,能有效烧毁其附着的神秘能量连接,即使不能立刻将其烧成灰烬,也能使其行动严重受阻,失去威胁。在防守城墙缺口或击退登城敌军时,几罐“琉璃火”投下,瞬间便能制造出一片死亡火海,极大地缓解了守军的压力。
还有金刚弩,这是江南千机阁的最新力作。采用了新式的高强度钢簧与省力绞盘技术,使得弩身更轻便,射程却比制式军弩远了近五成,破甲能力更是惊人,百步之内足以洞穿北莽重骑兵的护心镜。更妙的是,其弩匣经过特殊设计,可一次性装填三支弩箭,通过机关实现快速连发。虽然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昂,数量有限,但装备给云飞扬这样的神射手或者军中的精锐斥候小队后,便成了定点清除敌军萨满、军官等重要目标的“斩首”利器,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部战局。
这些来自大晋的科技力量,如同给拒北关这具坚韧的躯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更强大的力量。它们弥补了守军在高端战力和兵力数量上的不足,成为了抗衡北莽人海战术与邪异巫术的重要砝码,也无声地宣告着,这场战争,不仅是勇气与武力的比拼,更是背后综合实力的较量。
三年时光,如同冰冷的磨刀石,将拒北关从内到外,打磨得焕然一新。它拥有了岳天、云飞扬这样在血火中崛起的新锐将星,形成了一套初具雏形、行之有效的“军武合击”体系,普及了一套能提升普通士卒生存与战斗能力的“护命之剑”,更获得了来自江南的技术支持,装备了“琉璃火”、“金刚弩”等新式利器。
如今的拒北关,城墙更高更厚,防御体系更加完善,将士们的眼神更加坚定,整体的韧性与三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它已非昔日那主要依靠宗师之力与士卒血勇苦苦支撑的孤城。而林青阳那突破大宗师的感应也越来越深,似乎只是欠缺一个契机,但正如他之前突破宗师时,这个契机,他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在这急需战力的边关,他的心情也不禁越来越急迫起来。
而那关外那望不到边的北莽连营,以及营中那份死寂下的压抑,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关内每一个人——这三年的平静,不过是真正暴风雨来临前的前奏。北莽的主力精锐并未受损,那位半步天人的大祭司兀突革依旧还未出现,大汗阿里不哥也在耐心等待着什么。
战争的阴云,从未真正散去,只是在北疆的天空下,积蓄着更为深沉、更为恐怖的风暴。所有人都清楚,当那风暴最终降临时,所要面对的,将是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严峻的考验。三年砺炼,只为在那最终的时刻,能够多一分胜算,多守住一分这片土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