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举人弹劾,舌战群儒

追风隼的影子掠过府衙朱漆大门时,陈墨正将一枚烧结不均的盐砖碎块塞进袖囊。那碎块棱角割着腕内软肉,他没躲,只用指腹摩挲了一下断面——这是第101章盐场事故的残渣,如今成了他袖中唯一的物证。

苏婉娘站在阶下,商队货箱已装妥。她没说话,只将拓印的告示底版裹进油布,塞进一筐生丝夹层。陈墨点头,抬步登阶。

府衙大堂,三十七名举人分列东西。他们手中捧着《弹劾疏》副本,纸页翻动声如秋叶坠地。主位上,赵明远端坐不动,袍袖垂落,遮住半幅案几。他目光扫来,陈墨只作未见,径直走到堂中,从腰间取出一卷纸,轻轻摊开。

“此为《匠吏章程》。”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用工契书三十七份,皆已备案。工坊招工,非授经义,不取束修,纯为雇佣。若诸位执意称其为书院,那请指出——哪一条款,载有四书章句?”

举人中一人起身,面皮泛青:“你设工坊,诱士子执锤弄火,形同皂隶!圣人曰‘君子不器’,岂可令读书人沦为匠役?”

陈墨抬眼,不怒不争:“诸位所用湖笔,出自何人之手?”

那人一怔。

“砚台何人所磨?府衙青砖,何人所烧?”陈墨再问,声调未变,却如凿石落锤。

他抬手,仆从抬上一方官窑砖,正面刻着编号,背面留有烧制匠人的指印。另一人捧上一支湖笔,笔杆末端刻着“张四九制”四字。最后一张图纸被铺在案上——鼓风炉改良图,右下角绘着一组齿轮暗码,与地下密库图纸加密系统一致。

“器非贱,造器者非卑。”陈墨指尖点在匠名上,“若无匠人,圣贤书何以成册?官衙何以立基?你们读的每一本书,走的每一条路,住的每一间屋,哪一件,离得开‘器’?”

堂上静了一瞬。

西侧一名老举人颤声而起:“纵有小利,岂可废读书之本?若人人务工,谁来治国?谁来平天下?”

陈墨未答,只从腰牌夹层取出一枚金穗稻种子,置于案上。那种子泛着淡金光泽,饱满如粟。

“此稻亩产六石,今冬已养活三万流民。”他声音沉下,“请问老先生,是三万张吃饭的嘴重要,还是您案头一本《孟子集注》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