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在布满灰尘的控制面板上滑动,留下清晰的轨迹。苏羽调出考古站残存的能源分配图,淡蓝色的光晕映在他专注的侧脸上。这些被遗忘的低能耗技术像沉睡的蛛网,只需要轻轻触动几个节点就能重新激活。
他关闭了站内百分之七十的非必要功能。照明系统依次熄灭,只留下工作台周围微弱的光圈。通风系统的嗡鸣声逐渐低沉,最终化作几乎无法察觉的气流。整个考古站像冬眠的动物般收敛起生命体征。
能源读数稳定在最低阈值。很好。
接下来是信号伪装层。他找到信息伪装技术的核心模块,那些代码古老得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却意外地适应这片荒原的特性。指尖在键盘上跳跃,改写着自己的能量签名。每一次击键都极其谨慎,仿佛在拆解一枚敏感的炸弹。
他构建出一个逐渐衰弱的生命体征曲线。心跳从平稳到紊乱,血压缓慢下降,最后归零。这个虚假的死亡过程持续了三十七分钟,符合坠毁事故的典型特征。
通信签名更需要精心设计。他截取了自己降落时的原始数据,在其中植入系统故障的痕迹。信号强度呈现出符合逻辑的衰减,最后在一阵静电噪音中彻底消失。
完成这些步骤时,他的后背已被汗水浸湿。
现在需要测试效果。他启动考古站仅存的小型探测器,让它向联邦监控网络的方向发送微弱的扫描脉冲。反馈信号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返回。
等待中,他走到观测窗前。火星的日落总是带着一种苍凉的壮美,锈红色的沙丘在夕阳下泛起金属般的光泽。远方的地平线上,那些诡异的蓝光没有再出现。但空气中似乎总飘荡着某种难以名状的波动,像是无数细小的声音在窃窃私语。
探测器传回了数据。
他的死亡已经被记录在案。联邦监控系统将这个新数据点归档为“确认损毁”。在官方的记录里,苏羽这个名字后面被打上了终结的标记。
但这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挑战在于持续性的隐形。广域侦测系统会定期扫描这片区域,它们不只看表面的信号,还会分析能量流动的异常模式,探测生命活动的细微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