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能镇住场子,靠的是个人的领导魅力和强大的武力,把这些出身、地位都不一样的人强行捏合在一起。
可夷陵之战后,刘备的班底损失惨重,能用来压服各方的军队也没了。这下,怎么把蜀汉重新凝聚起来,就成了诸葛亮面前最紧要的事。
(一)笼络本土士人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开了丞相府;第二年,又兼任益州牧。在章武年间,他虽然被封为丞相,但没开府,政事还是刘备说了算。
开府,意味着诸葛亮真正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决策权;兼任益州牧,则让他在人事任命上有了更多主动权。
蜀汉的制度是承袭东汉的,诸葛亮以益州牧的身份,能直接征辟人才。史书记载,他兼任益州牧后,“选迎皆妙简旧德,以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杜)微为主簿”。
“别驾从事史”“功曹”“主簿”都是益州牧的属官,“主簿”更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都有的文职。
秦宓是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人,五梁是犍为南安(今四川乐山)人,杜微是梓潼涪城(今四川绵阳涪城)人,都是蜀地名士。诸葛亮征召这三人为益州牧属官,明显是在表明“以蜀人治蜀”的态度。
对待杜微,诸葛亮更是拿出了不亚于“三顾茅庐”的诚意。杜微年轻时跟广汉名士任安学习,是益州学术圈的领军人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曾在刘璋手下做过“从事”,后来离职了。刘备入川后,他就以耳聋为由,拒绝出仕。
诸葛亮主政后,征召他为州主簿,他还是不干。诸葛亮没放弃,亲自去见他。杜微又拿耳聋当借口,诸葛亮就在座位上手写跟他交流,求贤的心意特别诚恳。
大概是被感动了,杜微后来出仕,一段时间后,才以谏议大夫的身份退休。
显然,诸葛亮对杜微的礼遇,是为了笼络蜀地士人的心。但也得承认,他这么做,和刘备形成了鲜明对比。
刘备不是不尊重益州士人,可他是卢植的学生,受过中原顶级的教育,看重的是孔融、陈登这类大人物,或者像刘巴、许靖这样因避难入蜀的中原名士,对当时文化不如中原的蜀地士人,多少有点地域歧视。
刘备刚平定蜀地时,当地士人许慈和胡潜有旧怨,吵得不可开交。
刘备调解的办法,居然是让戏子假扮他俩,用滑稽戏的形式来劝解,虽说也算一种诙谐的劝导方式,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刘备打心底里瞧不起蜀地士人。
刘备在世时,蜀地士人基本没什么出头的机会,甚至像张裕,还因为触怒刘备而被杀。这种心态,恐怕也是蜀地士人难有发展的原因之一。
刘备敢对蜀地士人强硬,是因为他手里有军队,还有大批非蜀地的名士做后盾。
可到了章武年间,文臣里的刘巴、许靖、法正、马良,武将里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要么去世,要么投降(像黄权、孟达就降了曹魏),蜀汉政权里的非本土势力损失惨重。
再加上夷陵之战损失了大量的军队和物资,诸葛亮没办法,只能大幅调整策略,从打压转向拉拢,甚至对杜微曲意迎合,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二)成效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