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

这简短的话语,满含着诸葛亮对刘禅的认可与期许。

为了将刘禅培养成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诸葛亮更是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刘备在病重之际,曾嘱咐刘禅,听闻丞相为他写了《申》《韩》《管子》《六韬》这几部书,可惜还未送到就遗失了,让刘禅自己再去寻求闻达之路。

从这可以想见,诸葛亮在永安期间,一边要处理繁重的军政要务,一边还在为刘禅精心撰写、挑选这些涉及政治、军事与帝王之术的书籍。

明代大才子杨慎曾评价《六韬》“述兵权,多奇计”,《管子》“贵轻重,慎权衡”,《申子》“修名实”,《韩子》“以事权”,这些书籍正好能弥补刘禅“宽厚,襟量有余而权智不足”的缺点。

诸葛亮的这一番用心,尽显他对刘禅这位嗣君的一片忠诚与殷切期望。

而刘禅,也并非如一些人刻板印象中那般,是个全然不堪的“阿斗”。

章武二年(222)冬十二月,刘备亲自率领蜀汉大军,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于江东陆逊之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紧接着,刘备又身患重病的消息传出,汉嘉郡(郡治汉嘉县,今四川名山北)太守黄元,见有机可乘,便举兵据城反叛。当时,诸葛亮尚来不及发兵平叛,就赶赴永安去照料刘备了。

黄元听闻诸葛亮不在成都,觉得“成都单虚”,便“遂无所惮”,不仅攻占了蜀郡临邛县(今四川邛崃),还放火烧毁城池。一时之间,成都城内人心惶惶,震动不已。

就在这紧要关头,年轻的刘禅展现出了他并非全然无知的一面。他采纳了益州治中从事杨洪的建议,迅速调集京城内的亲兵,交给将军陈智,让其进兵讨伐黄元。

最终,黄元兵败,顺流逃投向孙权,却被自己的亲兵擒获,“生致成都斩之”。虽然此次平叛,谋主是杨洪,统兵的是陈智,但最终做出“决断”的,却是身为太子的刘禅。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阿斗”并非对政治、军事之事全然懵懂无知。

刘禅即位之后,以父礼侍奉诸葛亮。史书之上,清晰地记载着当时的情景:“祭由寡人,政则葛氏”。蜀汉的一切内外方针,无论大小,“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蜀汉一直以两汉正统自居,其官职制度也大多继承两汉,而在两汉的官制体系中,丞相的权力是非常大的。

章武元年(221),诸葛亮就已经被拜为丞相。刘备去世后,作为蜀汉的首辅大臣,诸葛亮“开府治事”,组建起了以丞相为首的“责任内阁”。

这个“责任内阁”,拥有独立的行政僚属机构,具备人事任免的权力,能够依照皇帝的命令,独立地行使职权。

僚属们分别管理着各个部门,诸如蜀汉政权中的军师祭酒、前后军师、长史、司马、主簿、参军、行参军、东曹掾、西曹掾、仓曹掾、令史、记室、门下督等,这些部门与机构,都与丞相府的职能紧密相连。

章武二年(建兴二年),诸葛亮又兼任了空置数年的益州牧。说起来,蜀汉实际统治的地域,其实只有益州之地,益州的汉郡与中央机构几乎是重叠的。

刘备入蜀之后,曾自领益州牧,他称帝之后,益州牧之职便一直空缺着。刘禅称帝后,虽有李严为镇东将军(今甘肃一带)牧、李恢领交州(今岭南及越南北部)刺史之类的州职任命,但这些都只是虚职遥领,并无实际的管辖权力。

而蜀汉政权实际统治的益州,其州级建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是虚缺的。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皇帝自己不便再担任一个属于下属的官衔(历史上大约也只有明成宗曾封自己为“镇国公总戊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可要是将益州牧的职务交给其他人,又担心其州职权重,容易出现“震主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