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诸葛亮与后主的关系(二)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孙权身上,吴嘉禾二年(233),公孙渊向孙权称臣,魏国的东吴之力来达到其割据辽东之目的,孙权大喜,下诏封公孙渊为燕王,并派遣“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孙权在九锡文中以汉光武帝为例,而把公孙渊比作窦融,显然也是期望通过赐九锡这种殊荣来笼络公孙渊,同样没有任何认可封称帝的意味在在。

更有甚者,东汉王朝还在名义上存在的时候,曹操就以汉献带名义,拜交州刺史张津为“交州牧”,“加以九锡六佾之舞”。

区区边地州牧也获得“九锡六佾”的殊荣,这当然也不是在鼓励张津准地自诞生出不臣之心。由于这几个事例的存在,回书李严中的“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与诸葛亮是否有不臣之心,就更加没有逻辑上的关系了。

善始善终

另外,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李严传》里的这段记载,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孤证”。除它外,史籍上再也看不到诸葛亮自己或他人为其请功封赏的任何资料。

宋人胡寅在《致堂读史管见》也感叹,“孔明身都将相,手握强兵,专制一隅,势逼四海,亦何所求而不得。纵不外在,《自表后主》可以究生刃其家!”

但,在这篇里,诸葛亮却这样表露自己的心迹,“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尽管诸葛亮有条件、有能力取那最高权位,但他没有想过那样做,无怪乎胡寅又说,诸葛亮“虽疏远矣!亦何愧于伊尹、周公矣!”

而从例子横向比较,对禅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的记载是个异数。三国以降,君权往往不接,权臣欺凌弱君事例,每每有之。

其中最常见的一个事例,就是在魏孝静帝元善见居然被权臣高澄逼问了一句“陛下何意反”。皇帝造反,真真谓天下奇谈了。

就算是三国时期的魏、吴两国,或臣以权诈获罪,酷刑相加,或君臣相残,内争不断,终至失国,反而例子在是不少的。譬如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曹操曾警告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不幸被曹操言中,魏明帝病重之时,托孤给司马懿。结果高平陵政变(249),政归司马氏,开始了司马氏祖孙三代公开取代曹魏王朝的一页。以后,司马师废曹芳,孙。

师废曹芳,立曹髦。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结果曹奂禅位给司马炎,魏亡。魏朝接连三帝沦为傀儡,甚至欲为傀儡而不得,只留下曹髦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哀叹。

或许有人会说,司马氏夺权固然残忍,所谓“司马昭,名士减半”,但魏朝究竟是大国,故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魏晋交替不会影响国本。那么与蜀汉同为盟国的吴国,其君臣关系又是否和睦呢?

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吴宫干戈,实在不次于魏。

吴太元二年(252),吴大帝孙权临终将10岁的小儿子孙亮托孤于孙弘、诸葛恪、孙峻、滕胤、吕据等人。孙权生前,前太子孙和与弟孙霸争太子位,两败俱伤。

孙弘是霸党,诸葛恪是和党,二人不和,孙权却让二人一起辅政。

结果,孙弘利用中书令身份,压住孙权的死讯,想假传圣旨杀诸葛恪。孙峻把孙弘的图谋告诉了诸葛恪。诸葛恪邀孙弘议事,趁机杀了他。

这就开了吴国顾命大臣内讧的恶例,此后诸葛恪独揽朝政、又引起孙峻等人不满,于是孙峻、孙亮、伏兵诛杀诸葛恪全族。从此孙峻为丞相,专擅朝政。

四年以后,孙峻病死,把军权交给从弟孙琳。吕据不服,孙琳便杀吕据、滕胤。

到太平二年(257),吴主孙亮亲政,孙琳害怕会对自己不利,擅行废立,改立琅琊王孙休为皇帝。

从血缘关系上说,孙琳只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与东吴皇室血缘关系非常疏远。虽然一笔写不出两个“孙”字,但这个权臣的作为,几与异姓权臣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