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孙休也无法忍受这个权臣,在老将丁奉帮助下诛杀了孙琳,这实际上,又是一场血腥政变。
相比之下,唯独蜀汉,没有发生过君主与辅臣为权力争斗而血流成河的恶性事件。蜀汉王朝如果从刘备正式称帝算起,一共享国43年。
其中刘备在位仅2年;刘禅在位41年,为三国君主中最长,却从未有过生出让魏之心。
可以说,从诸葛亮死后到的蒋琬、费祎乃至姜维,无一不是“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忠义之士。尤其是后与孔明君臣,实在做到善始善终,在当时三国君臣中堪称楷模。
信之死后
至于后主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在“诸葛亮落五丈原”之后也可窥豹一斑。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后主命人去汉中向诸葛亮咨询后事安排等。
诸葛亮死后,消息传到成都,刘禅一方面非常伤感,哭倒于龙床上;一方面下诏书令成都城内立刻实行宵禁,进入紧急状态。
在这关键时刻,他的应对非常冷静,也非常到位。当诸葛亮的灵位送回成都时,刘禅亲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然后又素服发哀三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接下来发生这样一件事,《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卒后,蜀人怀思弥切。各地纷纷要求为他立庙,朝臣认为不合于“礼制”,一概不准。
“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特别是汉中民众,每当春月,男女成群,边走边哭,纷纷前去祭奠诸葛武侯之“其实甚笃”。后来有人建议在成都立庙,后主因为它逼近刘氏祖坟不从。
从这段记载看,“朝议以礼秩不听”说明,分官礼制的官员,经过正式讨论后,认为根据传统礼制,至少是汉代制度,丞相死后,不得立庙。这个决定虽有些不近人情,但既然蜀汉以延续两汉正统自居,因循旧例倒也无法苛责。
但有些投机分子却从这件事嗅出异样的气息。丞相参军李邈上疏说:“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这其中的“狼顾虎视”一语极不和谐,“狼顾”一词,是与曹操形客司马懿的说法类,语,非“非人臣”之相。而“虎视”一词,《后汉书·班固传》所收《西都赋》内有“周以龙兴,秦以虎视”。
班固的意思是:尽管周、秦都很“盛强”,但是,周以“龙兴”,取天下以“德”;秦却是“虎视”,取天下以“武”。李邈用此典故,即暗示诸葛亮“身杖强兵”,与秦的“虎视”相同。
“狼顾虎视”联用,等于直指诸葛亮久后必定篡夺刘氏天下,自己当皇帝。所以李邈感叹“臣常危之”。
李邈在诸葛亮死后不久就上疏乘间构衅,用心不能说不险恶。假使刘禅对诸葛亮早已心存疑虑或心怀不满,李邈此时的上疏起码也称刘惮之意,可以作为一场战争的引子。
但刘禅又是怎么处理的呢?他见疏生怒,立即将李邈下狱诛杀。由此可见,刘禅对“相父”诸葛亮并无纤芥之疑。
从诸葛亮死后的蜀汉政权人事安排中,也可以看出,后主对诸葛亮是尊重的,并没有搞党同伐异清洗丞相旧部那一套。
诸葛亮在去世以前曾秘密上表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因此后主即按此诏命蒋琬为“尚书令”。三月后,又诏令提升为“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又过了三四个月,即建兴十三年春,蒋琬升成了“大将军、录尚书事”,正式成为蜀汉的执政。
当然蒋琬,包括其后的费祎再也没有做到像诸葛亮那样“政相、录尚书事”的职位,其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毕竟不是诸葛亮,刘禅的“相父”只有一位。
另外还有一个事例,可以说明后主对诸葛亮的友善态度。
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四年(226),行年46岁得一子(恰与刘备得子阿斗的年龄差不多),取名诸葛瞻。孔明于第五次北伐的这一年(234),在《与兄瑾书》中对人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成,恐不为重器耳。”
以此可见,诸葛亮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