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风雪利刃

民国三十一年的冬天,对独立第一纵队和太行山根据地的军民而言,是记忆中最为酷烈和难熬的一个冬季。日军的严密封锁持续不断,根据地的物资储备在之前的反扫荡和持续消耗中已近枯竭。寒风卷着雪粒,抽打着光秃秃的山梁和残破的村庄,饥饿与寒冷成为了比日军刺刀更现实的威胁。

粮食,成为了维系生存的第一要务。纵队的存粮早已见底,仅能维持机关和主力部队最低限度的口粮,广大乡村百姓和部分地方武装已开始以野菜、树皮甚至观音土充饥。

“必须搞到粮食!”林峰在指挥部里,看着各地上报的饥荒情况,眉头紧锁,“不能眼睁睁看着老百姓饿死,也不能让部队垮掉!”

然而,通往外界的所有常规通道都被日军重兵把守。唯一的希望,在于那些只有当地最老练的猎户和药农才知晓的、隐藏在绝壁和密林深处的隐秘小路。这些小路在夏季都难行走,在冬季大雪封山时,更是如同鬼门关。

一条被称为 “冰血线” 的秘密运输通道被紧急启用。由“惊蛰”大队队员、熟悉地形的老侦察兵以及最可靠的民兵骨干组成的运输队,开始了与天争命、与敌周旋的死亡运输。

他们身背数十斤重的粮食袋或盐袋,穿着用破布和草绳缠绕的简陋“冰爪”,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艰难跋涉,沿着结满厚厚冰凌的悬崖边缘挪动。严寒将他们的眉毛、胡须都冻成了冰挂,手指脚趾布满冻疮,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或冻毙于风雪之中。日军的小股巡逻队和特务也时常在这些区域出没,运输队不止一次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与敌遭遇,爆发短促而惨烈的战斗。

每一次运输成功,带回的粮食和食盐虽然有限,却如同甘霖,拯救了无数生命,也维系着根据地不灭的希望。运输队员的伤亡率极高,但他们用生命铺就的这条“冰血线”,成为了这个冬天根据地最坚韧的动脉。

严寒同样给“磐石”兵工厂的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滴水成冰的气温使得机器难以启动,金属变得脆硬,许多精细加工无法进行。用水困难,缺乏防冻液,连最基本的淬火工序都受到影响。

在陈致远、周铁山和沈明轩的带领下,“磐石”的工匠们展现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智慧。

· “地火”车间: 他们挖掘更深的地窖,利用地温相对恒定的特点,建立“地下车间”,在里面生起多处炭火盆,艰难地维持着工作环境的温度,确保设备和工人手指不至于完全冻僵。

· “雪水淬火”: 缺乏稳定的水源,他们收集最干净的积雪,在特制的石槽中融化后,加入少量盐分(极其珍贵)以降低冰点,用于紧急的淬火工序,虽然效果打折扣,但勉强维系了关键零件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