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风雪利刃

· “油脂替代”: 机床和武器保养急需的润滑油极度匮乏,他们尝试用收集到的动物油脂(猪油、羊油)甚至桐油进行替代,虽然容易凝固和沾染灰尘,但总比让机器锈死强。

· “冷锻”技艺: 周铁山等老工匠,凭借经验,在低温下对金属进行反复捶打和退火(利用炭火盆),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冷加工”,制造出了一些结构相对简单的零件,如地雷引信撞针、步枪的简易击针等。

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磐石”依然没有完全停止“心跳”。他们修复了一批受损的步枪,生产了数量可观的石雷和“护村棒”,并且将之前设计的单发撅把式霰弹枪 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优先配发给活动在边缘区的武工队和民兵,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近战自卫能力。

日军的“影狐”特工队并未因严寒而停止活动,反而认为这是八路军最为虚弱的时期,加强了渗透和破坏。赵刚领导的“惊蛰”大队,则化身为雪原上的猎手,与“影狐”展开了一场无声而残酷的冬季猎杀。

皑皑白雪成为了最好的侦察员,任何不属于这片天地的足迹和痕迹都无所遁形。“惊蛰”的队员们披着白布伪装,踏着滑雪板(利用缴获和自制的简陋滑雪装置),在林海雪原中神出鬼没。他们利用对地形的绝对熟悉,设置各种利用冰雪和绳索的致命陷阱,伏击日军巡逻队和特务小组。

一次经典的猎杀行动中,“惊蛰”一个小队通过雪地足迹追踪,锁定了一股试图偷袭我秘密粮库的“影狐”分队。他们在深谷中设下埋伏,利用地形制造小型雪崩,配合精准的狙击和迅猛的突击,将这股精锐的日军特工全歼于雪谷之中,自身无一伤亡。此战极大地打击了“影狐”的嚣张气焰,使其在后续的冬季行动中变得谨慎了许多。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寒冬,李云领导的政治工作,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军民的心。他组织宣传队,编写朗朗上口的快板、歌谣,讲述运输队员的英勇、“磐石”工匠的坚韧、“惊蛰”猎手的机智,以及群众互助的感人故事。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的事迹,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能凝聚人心,激发斗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各“种子”工作队在帮助群众抵御饥寒的同时,也组织起小范围的“冬学”,在昏暗的窑洞里,借着微弱的火光,教农民识字,讲解持久战的道理,传播胜利的信心。他们告诉群众,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下去,春天一定会到来。

当1943年的第一缕春风,终于开始消融太行山的冰雪时,独立第一纵队和根据地的军民,以一种难以想象的坚韧,挺过了这个最寒冷的冬天。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许多忠诚的战士和群众永远留在了这个冬天,但他们的脊梁没有被压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