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叙眼中闪过赞许之色:“解得好。既通经义,又明事理。”
下课后,几个太监围了上来。
“王兄高见啊!”一个面白无须的年轻太监赞叹道,“方才那个问题,我可真不知该如何作答。”
王振认得这人叫曹吉祥,是御马监的小太监,虽然职位不高,但据说很得司礼监太监王瑾的赏识。
“曹兄弟过奖了。”王振谦逊地说,“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王兄太谦虚了。”另一个年纪稍长的太监接口,“我听说王兄在内书房时,就展露过人才学。”
这人叫刘永诚,是尚膳监的太监,在宫中颇有人脉。
王振心中暗喜,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在内书堂,他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结交人脉。
随着时间推移,王振在内书堂的表现越发突出。每次策论考试,他总能写出让授课学士们称赞的文章。更难得的是,他善于揣摩圣意,经常在文章中写出符合宣宗想法的观点。
这日,周叙布置了一道策论题:“论宦官干政之弊”。
这道题十分棘手,既要批评宦官干政,又不能得罪宫中的实权太监。许多学员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下笔。
王振沉思片刻,提笔写道:“...宦官之设,本为侍奉宫廷,传达旨意。然若越俎代庖,干预朝政,则必生祸乱。观前朝之败,多源于此。故为宦官者,当时刻谨记本分,以侍奉为要,不可僭越...”
他巧妙地将批评的矛头指向“前朝”,既点明了宦官干政的危害,又不会得罪本朝的太监。更妙的是,他在文末加上一句:“然圣明之君在位,知人善任,使百官各司其职,则此弊自除。”既捧了宣宗,又暗示在明君治下,宦官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文章交上去后,周叙特意将他留下。
“王振,你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周叙意味深长地说,“既明事理,又知进退。在宫中当差,这份觉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