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秉笔太监

“多谢金公公指点,奴才记下了。”他微微躬身,腰弯得恰到好处,既显恭敬,又不失秉笔太监的体面。他知道,金英是在提醒他——权力是皇恩给的,若是越界,丢的就是性命。

金英点点头,没再多说,拄着拐杖站起身,脚步蹒跚地走了。范弘等人也跟着退出,路过王振身边时,范弘勉强挤出个笑容:“王公公日后可得多指点兄弟。”

王振看着他眼底的不甘,心里冷笑,脸上却笑得温和:“范公公说笑了,你是前辈,该是我向你请教才是。”一句话堵住了范弘的话头,也让周围的太监挑不出错来——他要的,就是这副“谦逊谨慎”的样子。

值房里只剩下王振一人。他走到紫檀木大案后坐下,椅子是新换的,铺着厚厚的狐皮垫子,坐上去暖烘烘的。他深吸一口气,目光落在案头堆放的奏章上——那是今日刚送进来的,有地方官员的请安帖,有六部的题本,还有都察院的弹劾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随手拿起最上面一本,是南京守备太监刘永的请安帖。纸是上等的宣纸,字是工整的小楷,内容无非是“恭贺新帝登基,祝愿圣体安康,臣永在南京遥祝陛下”之类的套话。王振拿起朱笔,蘸了蘸朱砂,笔尖悬在纸上,却迟迟没落下。

该怎么批?直接写“知道了”?太过随意,显得他不重视地方宦官,刘永在南京待了十年,人脉不浅,不能轻易得罪;写“览卿奏,朕心甚慰”?那是皇帝的口吻,他一个秉笔太监,越权了,太皇太后看到定会不满;写“该部知道”?这是推给礼部,可请安帖本就不是公务,推出去反而显得他不懂规矩。

他的手指在纸上轻轻点着,脑子里飞速盘算——太皇太后要的是“规矩”,三杨要的是“不越权”,宦官们要的是“尊重”。那不如就写“知道了”,简单,稳妥,既不越权,也不算敷衍,还能让刘永知道,他的奏折递到了,也被看见了。

终于,他手腕轻动,三个端正的楷书落在纸上:“知道了”。墨色均匀,笔画沉稳,没有一丝潦草。他端详着这三个字,仿佛能看到南京的刘永接到回文时,捧着奏折琢磨“王公公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的样子,嘴角忍不住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权力的游戏,第一步就是让别人猜不透你。

他放下请安帖,拿起下一本——户部的题本,关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请求减免雪灾田地税赋的。题本里写得详细:“去冬雪灾,压垮民房百间,冻死麦苗千亩,百姓无粮可食,恳请陛下减免今年夏税,发放赈灾粮款。”内阁的票拟附在后面,写着“请旨定夺”。

王振的眉头皱了皱。若是直接批“准其所奏”,会显得他独断专行,越过内阁和户部,直接决定财政事宜,三杨定会弹劾他“宦官干政”;若是批“户部议奏”,又显得他毫无主见,连这点小事都做不了主,会被下面的人看不起。

他想起先帝曾说过“民为邦本”,也想起太皇太后前日召见时说“新帝登基,当以民生为重”。那不如既体现民生关怀,又不越权。他提笔,在票拟旁批道:“着户部查勘明白,确系灾伤,照例缮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