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记得,”王振端坐在酸枝木太师椅上,指尖有节奏地敲击着光洁的桌面,声音不大,却让侍立在下方的三人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去年这个时候,也是这般大雨。吏部考功司郎中张环,在文华殿外,当着几位翰林的面,说了句什么话来着?”
毛贵那张圆胖的脸立刻堆满愤慨,身子向前躬得更低:“回公公,那姓张的狂徒说,‘内宦者,刑余之人,安知礼义?只合洒扫庭除,岂可妄议朝政!’言辞刻毒,其心可诛!”他说得咬牙切齿,胖手紧紧攥着衣袖,仿佛自己亲耳听闻,受了天大的侮辱。
马顺按着腰间的绣春刀柄,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冷哼一声:“这厮仗着是正统七年的进士,入了翰林,又转迁吏部,自诩清流,向来不把咱们内官放在眼里。末将记得,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非议公公,说……说公公‘狐媚少主,窃弄威权’。”他眼中凶光毕露,如同盯上猎物的恶犬,脸上横肉不自觉地抽动。
王振微微颔首,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王长随:“长随,你在文书房,可曾留意过这位张郎中的‘风骨’?”
王长随上前半步,躬身回应,声音平稳得没有一丝波澜:“奴才留意过。张环,字守方,江西吉水人,正统七年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三年前迁吏部考功司郎中。为人确实以刚直敢言着称,在清流中颇有声望。与都察院几位御史过从甚密,时常诗文唱和。”他顿了顿,抬起眼皮,目光里闪过一丝洞悉一切的了然,“不过,越是自命清高之人,往往越容易留下可供指摘之处。奴才……或可试着找找。”
王振的嘴角终于牵起一丝极淡的弧度,那弧度里没有半分暖意,只有掌控生死的漠然:“哦?那便去找找。咱家也想看看,这位满口礼义廉耻的张郎中,骨头到底有多硬,经不经得起琢磨。”
他轻轻挥了挥手。毛贵和马顺会意,躬身退下,各自去准备。王长随则深深一揖,无声地退入值房外的雨幕之中,身影很快消失在廊庑尽头。
---
王长随回到他那间堆满故纸堆的文书房库室,空气中弥漫着陈旧墨香和防蛀草药的气息。他闩上门,径直走向靠墙的一排榆木书架。这些书架上摆放的并非官方档案,而是他多年来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抄录的私人笔记、同年录、诗文集,乃至一些官员私下流传的唱和草稿。他精准地从中抽出一册蓝布封面的《正统七年同年齿录》,又找出几本薄薄的、纸张已然泛黄的诗文杂抄。烛光下,他瘦削的身影伏在案上,一页页仔细翻阅,目光锐利如鹰,不放过任何一行可能被曲解利用的文字。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窗外雨声渐歇。终于,在一本名为《南窗杂咏》的私刻诗集中,王长随的目光定格在了一首题为《癸丑中秋夜值有感》的七律上。这是张环在翰林院值夜时所作,其中两句映入他的眼帘:
“玉漏声长孤臣影,
紫宸殿深圣心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