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西厂终结

首辅万安府邸的书房里,七名身着常服的官员围在炭盆旁,身影在墙壁上投下斑驳的暗影。兵部尚书余子俊将冻得发红的手凑近炭盆,随即从怀中取出一份厚厚的奏章草稿,轻轻推到万安面前,纸张摩擦发出细微的声响:“九卿联署的奏本已经拟妥,涉及西厂近年不法诸事,证据详实,只等首辅定夺。”

万安探身就着烛光细看,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手指最终在“西厂横恣,中外骚然”八字上轻轻一点,语气笃定:“再加一句‘恐非国家之福’。陛下素来重国本,这句话最能触动圣心。”

“妙!”礼部尚书周洪谟抚掌轻笑,指尖敲击着桌面,“此句一出,既点出西厂之害,又不伤陛下颜面,堪称点睛之笔。”

工部尚书刘昭却眉头紧锁,面露忧色:“汪直在大同尚有亲兵数千,且久镇边关,深得军心,若闻讯生变,举兵南下,后果不堪设想。”

万安从袖中缓缓取出一份盖着兵部大印的调令,放在众人面前,嘴角勾起一抹浅笑:“诸位放心,已命宣府副总兵率军移防大同周边,形成合围之势,他若敢异动,便是自投罗网。至于西厂内部...”他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都御史李裕,眼神示意。

李裕会意,从怀中掏出一叠供状,轻轻放在桌上:“西厂掌刑千户吴绶昨夜已向我投诚,他在西厂多年,深知内情,这是他供出的韦瑛私设刑堂、屈打成招的罪证,涉及冤狱二十余起。”

众人传阅着供状,书房内的低语声渐渐平息,只剩下炭盆里木炭燃烧的噼啪声。寅时三刻,众人陆续起身告辞,皆神色凝重,深知这封奏本一旦呈上,必将掀起一场惊天波澜。

卯时正,太和殿朝会的钟声准时响起,文武百官按品级列队而入,丹墀之下,气氛肃穆。万安手捧九卿联署的奏本,缓步出班,躬身行礼:“陛下,臣等有本启奏。”

怀恩站在御座侧后方,垂手而立,目光看似落在地面,实则将万安的动作、皇帝的神色都尽收眼底,当万安出班时,他的嘴角微不可察地微微颔首。

万安展开奏本,朗声宣读,当读到“西厂擅作威福,贼虐善良,祸及朝野,恐非国家之福”时,龙椅上的朱见深突然抬手打断,语气带着几分犹豫:“西厂设立多年,亦曾擒获妖狐、肃清宫禁,为朝廷立下不少功劳,岂能因些许过错便全盘否定?”

万安不慌不忙,躬身回奏:“陛下明鉴。西厂初设,确为缉奸锄恶,然近年以来,韦瑛等人倚仗权势,擅杀贡使、诬陷良臣,致边关不宁,民怨沸腾。今汪直远在大同,西厂群龙无首,人心浮动,正宜趁此时机整顿,以正纲纪。”

这时,兵部尚书余子俊紧接着出列,高声道:“臣得边报,汪直在大同私调军马,频繁与部下密议,似有异动,恐对京城不利。”

朱见深闻言,眉头紧锁,握紧了御座的扶手:“可有实证?”

“臣有供状在此。”都御史李裕上前一步,将一份供状高高举起,“韦瑛昨日逮捕的一名山西商人供认,曾多次为汪直运送密信往宣府,与威宁伯王越暗通款曲,西厂近来所行不法之事,多与此二人有关。”

侍卫将供状呈给朱见深,皇帝仔细翻阅,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他沉默良久,目光扫过垂首而立的怀恩,语气带着几分征询:“司礼监以为如何?”

怀恩躬身行礼,语气恭敬而沉稳:“老奴以为,西厂初设本为缉奸,今既生弊,民怨四起,当遵祖制,整肃朝纲,以安民心。”

“罢了。”朱见深突然起身,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即日起罢西厂,所有案卷移交东厂接管。汪直仍镇大同,无朕诏书,不得擅自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