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军区指挥部里,张百川、黎昱、陈榘三人谈论着军区的建设。桌上摊开的是一张山东形势图。
“津浦路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济南,一头担着徐州。”张百川在地图上那条贯穿山东南北的铁路上划过:“鬼子靠着这条大动脉运兵运物资,咱们要想在山东站稳脚跟,非得把这根扁担给他撅折了不可。”
黎昱接口道:“司令员说得对,不过撅扁担也得讲究个法子。咱们现在实力还不够强,土桥一次手底下好歹有几个师团,正盼着咱们跟他硬碰硬呢。”
陈榘拿起一份刚统计好的实力对比:“是啊,咱们虽然十五万,里面包含了大量地方部队和刚整编的游击队,真正能拉出去打硬仗的主力,满打满算也就七八个团。装备上,除了司令员带过来的骨干和115师部分过来的正规部队,还有目前的胶东部队,其他部队的枪主要是老套筒、汉阳造都算好家伙,重火力更是稀缺。”
张百川坐下来:“所以不能急,饭要一口一口吃,仗要一仗一仗打。当前最要紧的不是找鬼子主力决战,而是把我们自己的力量攥成拳头。山东各地的抗日力量,心是齐的,但力是散的。鲁中、鲁南、胶东,各有各的打法,缺乏统一调度,这就给了鬼子可乘之机。”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声响亮的“报告,”。
“进来。”
机要参谋快步走进将一份电报递给黎昱:“司令员、政委,延安急电,”
黎昱接过电文,快速浏览,脸上露出了笑容:“好,太好了,老张,老陈,你们看,”
他将电文放在桌上。张百川和陈榘凑过去看。
电文内容清晰明了:为加强山东抗日斗争的统一领导,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局山东分局,实行党、政、军一体化领导。任命张百川同志为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黎昱同志为山东分局副书记、山东军区政治委员,陈榘同志为山东分局委员、山东军区参谋长。同时,从抗大及各根据地选调的五百余名军事、政治及地方工作干部,不日即将抵达鲁中。
房间里静了片刻。陈榘首先一拳轻轻砸在掌心,兴奋地说:“这下好了,权责统一,司令员,中央这是把整个山东的担子,都交到你肩膀上了,”
黎昱也感慨道:“我们之前很多设想推行不下去,就是因为军、政之间、各地区之间协调不方便。有了这个决定,很多工作就好开展了。这五百多名干部,更是及时雨啊,”
张百川看着电文:“这不是给我的权力,是给山东党组织、山东军区的责任。中央信任我们,我们更不能辜负这份信任。老黎,老陈,往后,咱们三个就得好好规划山东的根据地建设了”
“没问题,”黎昱和陈榘异口同声。
“那好,咱们现在就议一议,后续这把火该怎么烧。”张百川重新将目光投向地图:“干部来了,要安置,要发挥作用。我的想法是,利用这批骨干,立即做三件事。”
“第一,强化军区司令部。老陈,参谋、作战、侦察、通讯这些部门,你要尽快搭起架子,选调精干人员,特别是熟悉山东本地情况的,制定出详细的部队整训计划和敌情侦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