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来得比她们预想的要快。一周后的一个傍晚,突然下起了暴雨,狂风裹着雨水往分店的仓库里灌。第二天一早,分店的员工发现,仓库里的五十袋面粉全被淹了,袋子泡得发胀,面粉撒了一地。
要是按以前的老办法,这事肯定要扯皮——早班说晚班没关窗户,晚班说早班没检查仓库,最后闹得谁也不认账,损失只能超市自己承担。可这次,林薇让大家拿出交接班记录,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夜班的大庆负责检查仓库门窗,他在记录上签了字,写着“门窗已关严”。
“按咱们定的制度,仓库保管不当造成的损失,责任人要承担百分之三十。”楚瑶在例会上宣布决定时,大庆的眼圈一下子红了。他刚结婚没多久,家里还欠着外债,这五十袋面粉的赔偿款,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
“李经理,”刘淑珍忍不住站出来求情,“大庆这孩子也不是故意的,昨天雨下得太大,说不定是风把窗户吹开的。要不这钱就算了吧,咱们超市也不缺这点钱。”
其他员工也跟着附和,连老李都开口了:“是啊,都是打工的,不容易,别扣钱了。”
林薇看着众人,语气温和却格外坚定:“刘姨,大家的心意我懂。可咱们要是今天因为大庆可怜就破了规矩,明天说不定就有人故意不关窗户;今天因为面粉损失小就算了,明天要是淹了更贵的茶叶、白糖,损失算谁的?这规矩要是立不住,以后咱们超市还怎么管?”
她顿了顿,看向大庆:“大庆,我知道你不容易。这赔偿款可以分三个月从工资里扣,不会影响你的生活。但你得记住,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按规矩来,这不仅是对超市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大庆咬着嘴唇,半天点了点头:“我知道了,王经理。是我没检查好窗户,这钱我该赔。”
那次之后,员工们对制度的态度悄悄变了。虽然还是有人觉得麻烦,但再也没人公开抵触——他们知道,这规矩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为了整个超市好。
令人意外的是,最快适应新制度的,居然是当初最害怕出错的李小明。这个从小在菜市场捡菜叶捡废品长大的孩子,对数字有着天生的敏感。以前在菜市场帮看摊时,他就喜欢记每天卖了多少菜,现在学起进销存表格,更是上手飞快。
没过多久,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每天下午四点以后,酱油的销量就会下降。他翻了近一个月的销售记录,又观察了几天顾客的购买习惯,发现下午四点后买东西的大多是下班回家的人,他们通常会一起买挂面和酱油。可超市里的酱油摆在调味品区,挂面摆在粮油区,离得很远。
他犹豫了很久,还是鼓起勇气找到了林薇:“王经理,我觉得咱们可以把酱油和挂面摆在一起。下午四点后买挂面的人多,看到酱油可能就一起买了,这样酱油的销量说不定能上去。”
林薇听了,眼睛一亮:“这主意好!你明天就跟老张说,把调味品区的酱油挪两箱到粮油区,咱们试试。”
没想到这一试,效果立竿见影。仅仅三天,酱油的日销量就比以前多了十瓶。在例会上,林薇特意表扬了李小明:“小明虽然年纪小,但肯动脑子,这就是咱们要的绩效!这个月给他加五十块奖金。”
李小明站在人群里,脸涨得通红,嘴角却忍不住往上扬。那是他第一次因为自己的想法得到认可,也是第一次觉得,这“规矩”里,其实藏着让他发光的机会。
刘淑珍虽然学得慢,却格外认真。她怕记不住“环比”“同比”这些术语,就自己编了顺口溜:“环比是比上个月,同比是比去年同月,记不清时看日历,月份对不上就错啦!”有顾客来买东西时,听到她嘴里念叨这个,笑着逗她:“刘婶,你这么大年纪还学洋文呢?”
刘淑珍叉着腰,一点也不示弱:“啥洋文?这是超市的规矩,也是学问!活到老学到老,我可不能被你们这些年轻人比下去。”说着,她还会跟顾客炫耀自己记的台账:“你看我这账,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比我家里的菜本子还整齐!”
负责收银的铁牛,以前总爱跟顾客闲聊,偶尔会算错账。自从实行“收银零差错”奖励后,他每天上班前都会把计算器检查一遍,收银时也格外专注。连续一周没出过错后,周晓云给他的绩效考核表上贴了三朵小红花——那是超市里最高的奖励。铁牛高兴得把表格叠好,贴在自己床头,每天睡觉前都要看一眼。
老张和老李也慢慢变了。以前他们理货时总爱凭经验,现在会主动看台账,确认每种货物的数量;以前交接班时随便说两句,现在会一笔一划写清楚,生怕出了错要担责任。有一次,老李发现进货的大米比账上少了两袋,他没像以前那样不了了之,而是赶紧查了账本,发现是送货的司机少卸了,最后硬是把两袋大米要了回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以前觉得规矩是捆手脚的绳子,现在才知道,这绳子其实是护身符。”老张在跟林薇聊天时,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要是没这台账,大米少了我都说不清,说不定还得自己赔。”
林薇笑着说:“张叔,这规矩从来不是为了捆住大家,而是为了让大家干活更踏实,心里更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