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金字招牌

一九九零年开春,县城国营菜市场的铁门刚拉开,对面旧粮仓改造的宋家超市就亮了灯。青灰色的粮仓老墙还留着当年的木梁纹路,却被刷得雪白,落地玻璃窗里摆着整齐的开放式货架,与菜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形成了奇妙的对照——这是宋家人自己设计的模样,把老粮栈改成了县城头一家现代风格的超市,去年电视台来拍过专题,现在不少人都特意绕过来瞅新鲜。

周晓云骑着二八大杠停在超市门口时,车筐里的文件袋晃得厉害。她掀开门帘冲进去,林薇正蹲在货架旁理货,浅蓝色的围裙上沾了点面粉,丈夫宋卫国在一旁核对进货单,指尖在账本上快速划着,眉头微蹙却眼神清亮。

“批了!乡镇企业的批文批下来了!”周晓云把文件拍在收银台上,红公章在晨光里格外扎眼。

赵金凤从里屋出来,手里还拿着刚热好的馒头,凑过来一看,手指不自觉地摸了摸文件边缘:“这就是电视里说的‘政策扶持’?咱们这老粮仓改的超市,也能算公家认的企业了?”

正说着,门口传来自行车铃铛响,王素芬推着她的小摊车停在窗边,铁锅里的茶叶蛋冒着热气。她隔着玻璃朝里喊:“金凤姐,给我留两个馒头!今儿早市人多,我得多煮两锅蛋!”林薇笑着应了,转头却瞥见菜市场门口的张摊主正往这边看,手里的秤杆耷拉着,眼神里带着点说不清的意味——自从超市开起来,菜市场里不少摊贩都说生意被抢了,张摊主前几天还在巷口念叨,“好好的粮栈改超市,净搞些洋气玩意儿”。

宋卫国放下账本,指了指文件上的“减税”条款,声音稳却有分量:“现在城西分店那边工人多,正好用减税的钱补点劳保用品,那边要开发,往后工人只会更多。”林薇点头,心里清楚,丈夫看着老实,脑子却比谁都快,上次电视台来采访,就是他提议在镜头里展示超市的便民货架,说这样能让更多人知道“现代超市”不是花架子。

挂牌仪式定在七天后,宋家人忙得脚不沾地,楚瑶也带着弟弟过来帮忙,手里拎着刚从家里烙的饼。

宋卫国带着工人检修超市的吊灯,老粮仓的房梁高,他踩着梯子往上爬,林薇在下面扶着:“慢着点,这灯是你设计的,可别摔着。”他回头笑:“放心,我算过承重,没问题。”旁边帮忙的大庆插话:“卫哥,还是你厉害,这老粮仓改成这样,连电视台都夸咱们会利用老房子。”

刘淑珍在整理新到的货,国营菜市场的李大姐过来串门,拿起一包洗衣粉翻来覆去看:“淑珍,你们这东西卖得比我们菜市场便宜,还能自己挑,难怪人多。”刘淑珍笑着递过一杯水:“都是薄利多销,咱们各做各的生意。”李大姐接过水,眼神却瞟着货架上的标价,没再多说就走了。刘淑珍看着她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自从超市火了,菜市场的人过来总带着点酸溜溜的劲儿。

王素芬的小摊就摆在超市门口,煮蛋的香味飘进超市里。她正给顾客找零,就听见有人说:“素芬,你咋不进超市里卖?跟着宋家干,不比你自己摆摊强?”她擦了擦手:“我这小摊自由,再说宋家帮我不少了,哪能再添麻烦。”说话间,楚瑶端着碗粥出来:“素芬姐,先喝口粥,忙到现在还没吃饭呢。”

城西分店的店长也赶了过来,手里拿着账本:“卫哥,林姐,城西那边工人要涨工资了,咱们要不要调整下劳保用品的价格?”宋卫国接过账本,手指在数字上快速算着:“不用调,工人不容易,咱们薄利多销,先把口碑稳住。等那边开发起来,客源多了,自然能回本。”林薇点头附和,楚瑶在一旁听着,忍不住说:“卫国哥这想法靠谱,城西要是开发了,咱们分店说不定能成工人的‘补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