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芬穿着崭新的白大褂,拉了拉衣角,又按了按帽子,才走到杀菌锅前。她看着楚瑶教她按的按钮,深吸一口气,指尖轻轻按下去——机器嗡地转起来,她的手忍不住抖了抖,眼睛却死死盯着仪表盘,生怕错了一个数。
“温度够了,时间十五分钟。”陈师傅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个笔记本,钢笔在“茶叶蛋标准参数”那页写得工工整整,“以后就按这个来,不能差。”
第一批真空包装的茶叶蛋下线时,王素芬小心翼翼地拿起一袋,对着光看——透明的包装袋里,茶叶蛋裹着深褐色的卤汁,还能闻到淡淡的茶香。她突然红了眼眶,声音有点发颤:“我这辈子...就想着在超市门口摆个小摊,招待所的生意做起来,哪敢想能做出口袋装的茶叶蛋啊...”
张婶的酱菜也有了新模样。在刘教授的指导下,她们改进了腌制工艺,酱菜咬着脆生生的,还不齁咸。新设计的玻璃瓶上印着“宋记”的logo,张婶拿着瓶子,摸了又摸,笑出了满脸皱纹:“这哪是酱菜啊,看着比城里的罐头还精致!”
食品厂开业那天,县电视台的摄像机都来了。车间门口挂着红横幅,写着“宋记食品厂开业大吉”,围观的人挤得满满当当,连粮站的张主任都来了,手里还拿着袋茶叶蛋,笑着说:“以后咱们粮站,也能出像样的厂子了!”
镜头对准林薇时,她手里拿着袋真空包装的蜜枣,语气格外坚定:“这只是我们的第一步,往后‘宋记’要做的,不只是好吃的特产,更是让人放心的品质。”
楚瑶站在她旁边,补充道:“我们还要把更多乡亲的好东西收进来,一起做标准化,让宋家屯的味道走得更远。”
轮到王素芬时,她有点拘谨,手攥着白大褂的衣角,可一说起茶叶蛋,眼睛立刻亮了:“我会好好煮每一颗蛋,让全国人民都尝尝咱们宋家屯的味道!”
傍晚,第一辆装满“宋记”特产的卡车要发往省城。卡车身上贴着“宋记匠心,品质传承”的标语,宋家人都站在粮站门口,看着卡车慢慢开动。
赵金凤用围裙角擦着眼角,声音有点哽咽:“要是他爷爷还在,看到咱们有自己的厂子,肯定高兴坏了...”
宋老实拍了拍她的肩,语气里满是欣慰:“他能看到,在天上看着呢,看着咱们日子越过越好。”
夜色渐深,食品厂的灯还亮着。陈师傅带着李小明,对着账本核对最后一批产品的参数,李小明手里的计算器按得噼啪响,时不时问一句“陈师傅,这个温度是不是再调高点”;王素芬坐在桌边,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明天要煮的茶叶蛋、要准备的卤料,一笔一笔都记得清楚。
这个春天,宋家人的梦想在粮站的老院子里扎了根。从超市到食品厂,从手工小作到标准化生产,他们走的每一步都踏实。而从这里运出去的,不只是一袋袋包装精美的特产,更是一份关于匠心、关于传承的承诺。
省城的百货大楼里,“宋记”特产的专柜前已经排起了长队。一个阿姨拿起袋茶叶蛋,对着包装看了又看,笑着对身边的人说:“这包装精致,闻着还香,肯定好吃——没想到乡镇企业能做出这么好的东西!”
队伍慢慢往前挪着,阳光透过百货大楼的玻璃窗,照在“宋记”的logo上,亮得像个小小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