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设计的种子

最懂她的,自然是林薇。当楚瑶把几张自觉比较成熟的草图拿给林薇看时,林薇仔细端详了很久,眼中满是惊艳。

“瑶瑶!”她激动地抓住楚瑶的手,“就是这样!对味儿了!既有咱们这儿土生土长的魂儿,又有……有那种说不清的、亮眼的高级感!”她指着“香料边框”说,“这个要是印在咱们蜜枣的包装封口上,肯定醒目,别人想模仿都难!”

得到林薇的肯定,楚瑶心里最后一丝不确定也烟消云散了。

然而,从图纸到实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楚瑶拿着“喜鹊与泡泡”的图,去找镇上唯一一家能做印刷的作坊。老师傅戴着老花镜,看了半天,为难得直嘬牙花子:“闺女,你这图……颜色太多了,还要求套印这么准,咱这机器,够呛啊。成本也高。”

楚瑶没有气馁,她退而求其次,与老师傅商量:“师傅,那咱们能不能先简化?就用黑色和红色,先把这喜鹊和梅花的轮廓印出来,泡泡咱们先不印颜色,就用压凸的工艺,让纸上鼓起一个个小圆点,摸得着,看的时候光影下也能看出来?”

老师傅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个方案可行,答应先打个小样看看。

与此同时,楚瑶也开始尝试将设计融入实物。她找来镇上手最巧的绣娘,把自己设计的“渐变嫩芽”图案稍作修改,变成更适合刺绣的样式,又亲自去选了颜色相近但饱和度较低的丝线,绣在了几方纯棉的白手帕上。当绣娘将成品交到她手上时,那株在灰色细密针脚背景上,焕发着柔和渐变色彩的嫩芽,仿佛真的在方寸之间活了过来,安静而倔强地生长着。连那见多了传统牡丹、凤凰图案的绣娘,都忍不住夸赞:“这花样,真别致,秀气!”

楚瑶将这几方绣帕放在超市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试水,没有刻意推销。起初,它们确实被大多数顾客忽略了。直到一天,一位跟着丈夫来镇上出差、穿着打扮明显是城里人的女同志,无意中看到了这些绣帕,她拿在手里反复摩挲,眼中流露出惊喜,当即一口气将几条全部买下,还连连追问:“这图案太特别了!你们是从哪里进的货?还有别的样式吗?”

这个消息让楚瑶和林薇兴奋不已。她们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夜深人静,楚瑶依然在她的小屋里画着。煤油灯的光晕将她伏案的身影投在墙上,铅笔在纸面摩擦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春蚕在啃食桑叶,又像种子在破土前细微的躁动。她画的或许只是一些稚嫩的草图,一些初步的尝试,但每一笔,都凝聚着她对两个时代美学的理解与融合。

这些画稿,不仅仅是未来的包装图案或产品纹样,更是一颗颗充满生命力的设计种子。它们深植于八十年代中国乡村的土壤,却沐浴着来自未来的审美阳光。楚瑶知道,只要耐心浇灌,它们总有一天,会生长出独属于“宋记”的、一片无法被复制的、美丽而繁荣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