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看着宋卫民,仿佛看到了又一块璞玉正在被发掘:“卫民有这个心,是好事。管理生产确实需要细心和耐心,卫民在超市这几年,做事稳妥,账目清楚,我看能行。”
宋卫国拍了拍弟弟的肩膀,表示支持:“老四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好事!想去就去试试!”
宋建国也点了点头:“那边确实需要个自己人盯着。”
在全家人的支持下,宋卫民的请求被顺利通过。第二天,他就跟着楚瑶去了“宋锦”加工坊。
起初,女工们对这个突然空降的、年轻的“宋四老板”还带着几分观望和怀疑。一个大小伙子,懂什么缝纫?能管好她们?
宋卫民没有摆任何架子,他深知自己是个门外汉。第一天,他没有指手画脚,而是搬了个小板凳,坐在角落里,安静地看着周巧兰如何检查线迹,看王秀琴如何高效地拼接衣片,看李亚梅如何飞针走线。他不时拿出个小本子,记录着什么。
几天后,他开始主动帮忙搬运布料,整理裁片,甚至学着使用码边机处理布边。他的沉默和勤快,渐渐赢得了女工们的好感。同时,他也发现了问题。
他发现女工们领料没有明确记录,有时会造成浪费或者短缺;生产任务分配全凭楚瑶口头指派,忙闲不均;成品交接手续随意,偶尔会出现数量对不上的情况。
他没有急着批评,而是先找楚瑶和林薇深入沟通,了解整体的生产流程和成本构成。然后,他结合在超市学到的管理经验,开始一点点地建立秩序。
他设计了一份简单的《领料单》和《生产任务单》,要求女工们凭单领料,明确每天的生产任务和质量要求;他将缝纫、锁边、熨烫等工序稍微细化,尝试进行简单的流水作业,提高整体效率;他还建立了一个《成品入库台账》,每天下班前清点数量,由经手人签字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