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自选商场引发的购物革命余波未平,一场可能更深层次改变宋氏家族命运的风暴,已随着一封措辞严谨、印着繁体字和英文的商务信函,悄然降临。
信是由市外经贸委转来的,发自一家名为“耀华食品(香港)有限公司”的企业。信中,对方自称是香港一家颇具实力的食品贸易商,主要业务是将内地特色食品销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他们声称,通过某些渠道(很可能是宋卫东在南方拓展业务时无意中撒播出去的种子),品尝并高度认可了“宋记”的蜜枣和几款特色酱菜,认为其风味独特,包装(特指楚瑶设计的新包装)颇具东方美学,在海外市场拥有巨大潜力。
信函的核心内容是:希望与宋氏惠民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初步提议以合资形式,共同组建一家新的食品加工企业,由港方提供国际标准的生产设备、出口渠道、品牌包装升级及部分资金,宋氏方面则以现有技术、配方、部分资金和本地管理入股,目标是打造一个符合国际卫生和质量标准、专注于出口的现代化食品工厂。
这封薄薄的信,在宋家核心会议上,却重逾千斤。
“合资?跟香港老板合伙开厂?”赵金凤首先表示听不懂,但本能地感到不安,“那不是要把咱的秘方都交给别人?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能让外人学了去?”
宋建国眉头紧锁,他是食品事业部的负责人,对“宋记”的每一款产品都倾注了心血,感情最深。他闷声道:“蜜枣的火候,酱菜的发酵,靠的是老师傅的手感和咱们这儿的水土。换了机器,换了地方,还能是那个味儿吗?再说,让他们插手进来,这食品坊以后还听谁的?”
他的担忧代表了大多数宋家人的第一反应——对失去控制权的恐惧,对传统技艺可能被“工业化”篡改的忧虑,以及一种面对外来强大资本的、混合着自卑与自卫的复杂情绪。
林薇和楚瑶则看到了截然不同的东西。
林薇深吸一口气,努力让声音保持平静,分析道:“爹,娘,大哥,大家先别急着下结论。这是一次危机,也更可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她拿起那封信,“大家想想,靠我们自己,我们的产品最多能卖到省城,卖到周边几个县市。可如果借助他们的渠道,我们的蜜枣、酱菜,就有可能摆上香港、新加坡,甚至美国超市的货架!那是多大的市场?能为我们宋家,为咱们整个县,带来多少收入和发展?”
楚瑶的眼中闪烁着更为艺术化和品牌化的光芒:“薇姐说得对!而且,这不只是卖货。信里提到‘国际标准’、‘品牌包装升级’。这意味着我们的产品需要变得更规范、更安全、更精美,这能倒逼着我们自己进步!我们的‘宋记’牌子,说不定能成为一个在国际上都有名气的中国食品品牌!”
周晓云从财务角度补充:“合资可以引入我们急需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还能分担投资风险。如果出口做成了,利润空间可能比内销大得多,而且能赚取宝贵的外汇,这对公司未来的融资和发展极其有利。”
宋卫东虽然人不在场,但通过电话得知消息后,声音也透着兴奋:“我在南方就听说过这家‘耀华’,实力不小!这是个大好机会啊!跟他们干,咱们能少走很多弯路!”
然而,理解与接受之间,横亘着巨大的鸿沟。接下来的几天,宋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和深刻焦虑之中。
宋老实一反常态地没有早早睡下,而是连续几个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遍遍看着那封信(虽然他认不全上面的字),或者长时间蹲在食品坊的院子里,看着那些散发着熟悉香味的酱缸,沉默地抽着旱烟。他的一生都与土地和这些传统手艺捆绑在一起,突然有人说要把它变成“国际品牌”,还要让“外人”来一起管,这远远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他既害怕固步自封错过了子孙发展的机会,更害怕引狼入室,丢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赵金凤则是纯粹的情感派,她对着林薇和楚瑶哭诉:“薇子,瑶子,我知道你们见识广。可这心里头就是不踏实!那香港老板,人生地不熟的,谁知道安的什么心?万一他们把咱们的方子骗了去,把咱们的人都挖走了,再把咱们一脚踢开,咱们找谁说理去?这食品坊,可是咱们一口一口尝出来的啊!”
李红梅也忧心忡忡,她更担心的是管理权:“要是合资了,是不是就得听人家的了?咱们这些老伙计,还能不能说了算?会不会受气?”
面对家人的重重疑虑,林薇和楚瑶知道,空谈无益,必须让对方现身说法,也必须让家人亲眼看到差距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