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两地书,断肠人

吹灭油灯,躺在冰冷的土炕上,肖霄睁着眼睛,久久无法入睡。窗外,北风呼啸着掠过原野,像是无数冤魂在哭泣。他的思绪飘向远方,飘向那个生他养他的城市,飘向那个让他心心念念的姑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天一早,肖霄就冒着严寒走了五里路,到公社的邮局寄信。邮局工作人员告诉他,由于大雪封山,邮件可能要延迟一段时间才能发出。肖霄恳求了半天,多付了几毛钱,希望这封信能尽快寄出。

回知青点的路上,天空又飘起了雪花。肖霄拉紧棉袄的领口,低着头在风雪中艰难前行。突然,他听到身后有人喊他的名字。

“肖霄!等等!”

他回头,看见李红梅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追上来。她红扑扑的脸上挂着雪花,围巾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明亮的眼睛。

“你怎么去公社了也不叫我一声?”她喘着气赶上来说道,“我本来也要去寄信的。”

肖霄勉强笑了笑,“起得早,就没打扰大家。”

李红梅与他并肩走着,注意到他情绪低落,小心翼翼地问道:“又去给上海寄信?”

肖霄点点头,没有多言。

“她...还没回信吗?”李红梅试探着问。

肖霄沉默了一会儿,才低声说:“我妈来信说她们都好,可苏晨自己就是不写信。”

李红梅的眼神复杂起来。她既为肖霄感到难过,又隐隐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期待。自从来到东北,她就对这位上海同乡产生了好感。肖霄的坚韧、才华和偶尔流露的脆弱,都让她心动不已。但她知道,肖霄心里只有那个远在上海的姑娘。

“也许...也许她真的有苦衷。”李红梅斟酌着词句,“上海那边形势复杂,写信也不方便。你别太担心了。”

肖霄苦笑着摇摇头,“我能不担心吗?她一个人在上海,也不知道过得怎么样。”

两人沉默地走了一段路。风雪越来越大,李红梅不小心脚下一滑,肖霄下意识地伸手扶住了她。

“谢谢。”李红梅轻声说,手却没有立即松开。

肖霄有些不自在地抽回手,加快了脚步,“快点走吧,这雪越来越大了。”

回到知青点,李红梅邀请肖霄去女知青宿舍坐坐,她们那儿刚烤了红薯。肖霄本想拒绝,但想到回去也是面对空荡荡的宿舍和漫长的思念,便点头答应了。

女知青宿舍比男知青那边整洁许多,墙上贴着报纸剪花,炕头上还摆着几个手工做的小布偶。几个女知青正围在火炉旁烤火,见肖霄进来,都笑着打招呼。

李红梅递给肖霄一个热乎乎的红薯,在他身边坐下。红薯的香甜气息在寒冷的空气中格外诱人,肖霄道了谢,小口吃起来。

“肖霄,听说你昨天又收到家里的信了?”一个叫小芳的女知青问道,“上海现在怎么样?听说那边可热闹了。”

肖霄简单说了说母亲信中提到的情况,避开了苏晨的话题。但女知青们显然对浪漫故事更感兴趣。

“你那个在上海的对象呢?她怎么样?”另一个女知青直接问道。

肖霄的表情僵了一下,低声说:“她很好。”

李红梅见状,赶紧打圆场:“哎呀,你们别八卦了。肖霄,尝尝这个,我自己腌的咸菜。”

接下来的时间里,肖霄心不在焉地参与着女知青们的闲聊,思绪却早已飘远。他注意到李红梅看他的眼神中带着担忧和某种他不敢深究的情感,这让他更加不安。

下午是政治学习时间,所有知青聚集在会议室,听队长读报纸,学习最新指示。肖霄坐在角落里,表面上认真听讲,手指却在膝盖上无意识地划着“晨”字。

他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悄悄在上面写起诗来。这是他为苏晨写的第二十三首诗了,每一首都在诉说思念和爱意。他计划着等回上海探亲时,把这些诗亲手交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