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心里一动,知道是李末等的人,赶紧把他领进跨院,又让人去通知李末。
李末赶到时,老头正和小马对着桌案上的东西说话。
桌上摆着一幅卷轴,还有一个青花瓷碗,卷轴展开,是幅水墨山水,笔法细腻,落款是“石涛”。
青花瓷碗的底款是“大明宣德年制”,碗身上的缠枝莲纹色彩鲜亮。
李末懂些古董,一眼就看出这两样都是真东西,尤其是那幅石涛的画,再过几年,怕是要被当成“四旧”烧掉。
“老先生,您想要多少细粮?”李末走过去,语气平和。
老头抬眼打量他,见他穿着干净的中山装,气质不像普通的贩子,虽然遮着脸看不清长相,可是却也知道这不是个普通人。
老者心里立马多了几分信任:“我家孙子快断粮了,我想换五十斤白面,再加五斤腊肉。”
李末没犹豫,让小马去地窖取粮,自己则拿起那幅画,轻轻卷起来:“您这些东西,换这些粮食够了,而且还有富余,不过想来你也不可能一次性拿回去那么多东西,到时候你也有麻烦。这样吧,我给你个条子,以后三个月,你每个月都可以来这里领取同样多的物资,三个月后咱们两清了,以后要是还有难处,或者有别的‘玩意儿’,还来找老周就行。你录的如何?”
老头接过粮食,眼眶有些发红,心中感激不已。
他知道这些东西在现在值不了几个钱,可在李末这儿,却能换得孙子的活路。
而且还多给了他这么多东西,最主要的是,他居然都帮你自己想好了后路。
若是他真的可以说到做到,那么以后,他就来这里换东西。
老者揣着粮食,走的时候还深深鞠了一躬,嘴里念叨着“谢谢”,声音里满是感激。
这晚之后,来找李末换文物的人渐渐多了。
有以前的地主家子弟,抱着个紫檀木的盒子来换细粮。
有曾经的古董商,偷偷拿来几枚古钱币换腊肉。
还有个教书先生,用一本线装的宋版书换了二十斤红薯干,说这书放在家里不安全,不如换点粮食让家人活下去。
李末把这些文物都收在自己的随身空间里,每次看到那些字画、瓷器,心里就更踏实——这些宝贝,总算保住了。
可麻烦还是来了。
第七天晚上,正当小马给一个客人称腊肉时,胡同口突然传来了脚步声,还夹杂着手电筒的光柱。
是巡逻的联防队员。
老周在外面望风,赶紧咳嗽了两声,这是他们约定的警报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