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质谱上的幽灵

两人像潜入敌营的特工,避开监控和偶尔路过的学生,悄无声息地潜入了昏暗、布满灰尘的备用实验室。空气中弥漫着陈腐的机油味和电子元件老化的焦糊味。

杜恒打开仪器,预热,启动电脑。屏幕亮起幽蓝的光,映着他专注而略显苍白的脸。他熟练地连接电路,调整参数,老旧的风扇发出不堪重负的嗡鸣。

林可则负责样品前处理。

她戴上手套和口罩,在通风橱里小心翼翼地操作。她首先处理的是那包“S-7样品”。取微量白色晶体,用超纯水溶解,过滤,装入样品瓶。然后是张成笔记本的封皮边缘、内页纸张的空白处、甚至那支圆珠笔的笔夹缝隙——这些地方都可能沾染极其微量的接触残留。她用超微量的溶剂进行擦拭提取,每一步都谨慎得如同在拆除炸弹的引信。

“样品准备完毕。”林可将一排小小的样品瓶递给杜恒。

杜恒接过,眼神凝重。“重点筛查目标:氰化物衍生物,河豚毒素类似物…以及任何异常未知峰。”他将样品瓶依次放入自动进样器。

仪器开始运行。泵送流动相的声音低沉而规律,色谱柱开始分离复杂的混合物。电脑屏幕上,代表基线噪声的曲线开始平稳地爬行。

……

等待结果的过程异常煎熬。

每一秒都伴随着老旧仪器的嗡鸣和两人沉重的呼吸声。失败的阴影和对未知的恐惧在狭小的空间里弥漫。

色谱图开始出现。一个个代表不同化合物的峰形在时间轴上依次出现。杜恒紧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放大、对比、检索数据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笔记本封皮的谱图…有常见的塑化剂、灰尘成分…

纸张空白处…微量的纤维素分解产物…

圆珠笔缝隙…油脂和金属离子…

“S-7样品”的峰很明确,是一种常见的有机盐助剂,与氰化物或河豚毒素无关…

林可的心一点点沉下去。难道…真的什么也没有?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希望时,杜恒的目光骤然锁定了“S-7样品”谱图基线上一处极其微小的、几乎被噪声淹没的凸起!那凸起的位置,在保留时间 12.73 分钟的地方,峰高低得可怜,如果不是杜恒将纵坐标放大到极限,根本不可能被发现!

“这里!”杜恒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激动,他迅速切换到该时间点对应的质谱图界面。

质谱图显示出一片低强度、杂乱的碎片离子峰,这是微量复杂混合物背景干扰的特征。但在那一片混沌之中,杜恒锐利的目光捕捉到了一个极其微弱、却异常“干净”的信号簇!

一个分子离子峰 [M+H]+,对应的 m/z 值极其罕见: 328.1975。

几个碎片离子峰: m/z 310.1850 (失去 H?O?), m/z 284.1722, m/z 156.1018…

更关键的是,这些微小峰的同位素峰分布模式…非常诡异!不像是自然界常见元素(如Cl、Br)的典型簇,更像是一种…模拟出来的“完美”分布?或者说…是某种极其特殊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