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最后的合成

呼啸的警笛声撕裂了城市的喧嚣,一路狂飙。车窗外,熟悉的街景化作模糊的流光。林可靠在冰冷的防弹车窗上,目光穿透玻璃,投向铅灰色天际线下那座逐渐显现的、如同钢铁巨兽匍匐的建筑——国家生物安全中心(NBSC)。

这里,是隔绝致命威胁的堡垒,也是她最后的战场。

法庭的喧嚣、陆浩宇那张伪善面具下最后泄露的惊惧、以及法官最终在巨大争议和风险权衡下签发的紧急许可令……这一切都被甩在了身后。此刻,她的世界里只剩下手臂内侧那细微的凸起感,和胸腔里那颗如同被无形绳索勒紧、沉重而坚定搏动的心脏。

杜恒,我来了。

……

沉重的合金防爆门在多重身份验证后无声滑开,发出沉闷的液压声响。

一股混合着高效消毒剂和冰冷金属气息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不容置疑的隔离感。通道内的灯光是冷白色,均匀而明亮,却毫无暖意。穿着全套密闭式正压防护服、如同未来战士般的NBSC工作人员早已严阵以待。他们的目光透过厚重的面罩镜片,冷静地审视着被两名全副武装的特警严密“护送”进来的林可。

没有寒暄,没有多余的询问。流程早已在电子指令中流转完毕。一份冰冷的、标注着最高等级生物危害警告的协议被推到她面前。林可的目光扫过那些关于未知风险、紧急处置、甚至……可能的不可逆神经损伤的条款,指尖没有丝毫犹豫,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在寂静的通道里显得格外清晰。

“林可研究员,请跟我来。” 一个经过电子变声处理的、毫无情绪起伏的声音响起。为首的工作人员示意她进入更衣消毒区。

层层剥离。普通的衣物被留在外层。换上特制的无菌内衣,然后是最外层那套将她从头到脚严密包裹的P4级正压防护服。厚重的橡胶手套,内置供氧系统启动时轻微的嘶嘶声,头盔面罩瞬间隔绝了外界的声音,只剩下自己粗重的呼吸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每一次吸气,都带着过滤后的、微带塑料味的冰冷空气。视野被略微扭曲,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水波。

穿过数道负压缓冲间,每一次气密门开启又关闭,都像是踏入更深一层的异度空间。最后一道门打开,核心实验室——P4-7号合成与分析舱——呈现在眼前。

这里,是科学的圣殿,也是对抗无形恶魔的最前线。

……

巨大的空间被透明的高强度聚合物观察窗分割成数个独立操作舱。

林可被引导进入最大的主合成舱。舱内纤尘不染,冰冷的金属仪器表面反射着顶灯苍白的光。超高效空气过滤系统(HEPA)发出低沉的、持续的嗡鸣,如同巨兽沉睡时的呼吸。这里安静得可怕,只有仪器待机时微弱的指示灯闪烁,以及空气循环系统单调的背景音。巨大的机械臂悬停在操作台上方,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四周是高分辨率监控探头,无死角地记录着舱内的一切。

她的操作台,被透明的隔离屏障环绕。台面上,几件关键物品静静地躺在特制的防震、防辐射容器内,在无菌灯光下散发着冰冷而神秘的气息:

陈重的遗物: 那个贴着褪色标签“P-X 前体”的、装着少量黑色粉末的密封小玻璃瓶。粉末在光线下呈现出一种不祥的、仿佛能吸收光线的深黑。

杜恒的礼物: 一个体积更小、结构异常复杂的微型注射器残余部件——正是杜恒在图书馆顶楼最后时刻,刺入她脖颈的那支“中和剂”仅存的外壳和内部残留的微量结晶。它被小心翼翼地固定在支架上,像一件跨越生死传递而来的圣物。

林可的血样: 数支真空采血管,里面是刚刚从她体内抽取的、可能含有极其微量“中和剂”代谢产物的暗红色液体。

核心蓝图: 一张经过NBSC安全专家反复验证、确认无物理或信息危害的高精度扫描图——她左臂内侧,在特殊光源和显微成像技术下被捕捉并放大的、那片淡蓝色幽光的纹身图案!那个化学分子式,此刻被清晰地投影在操作台一侧的辅助屏幕上。

而在林可的正前方,是操控这一切的“王座”——一个集成了高精度机械臂控制、实时多光谱显微成像、分子建模模拟以及连接舱外所有尖端分析仪器(LC-MS/MS, NMR, FTIR, XRD…)的综合控制台。复杂的界面闪烁着待命的光标。

“林可研究员,你拥有最高操作权限。外部将由NBSC高级研究员张工远程监控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合成舱已完全隔离,负压维持稳定。生命体征监控系统已启动。请开始操作。” 冰冷的电子合成音在头盔通讯器内响起。

林可深吸一口气。防护服内的微型环境调节系统带来一丝凉意,却无法冷却她指尖的微颤和内心的滚烫。她伸出被厚重手套包裹的手指,动作因为防护服的束缚而略显笨拙,却异常稳定地按下了控制台上的启动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嗡……

低沉的启动音响起。巨大的机械臂如同沉睡的巨人苏醒,关节发出极其细微的液压传动声,流畅而精准地移动到操作台上方。顶部的多光谱显微探头降下,一道冷白色的高精度光束精准地打在那支承载着杜恒最后意志的微型注射器残余部件上。

“目标:逆向解析未知化合物‘中和剂’。” 林可的声音通过内置麦克风传出,冷静得不带一丝波澜,在寂静的舱室内回荡,“第一步:残存物无损采样与初步光谱分析。”

机械臂末端纤细的探针,在计算机视觉引导下,以微米级的精度探入注射器的内部腔道。高倍显微图像实时传输到主屏幕上,显示出内壁上附着的极其微量的、呈现出奇异淡金色光泽的结晶颗粒。探针轻触,利用分子间作用力吸附住几颗结晶,随即收回。

“样本已采集。启动微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Micro-FTIR)及拉曼光谱扫描。”

结晶被送入微型样品舱。无形的光束扫过。控制台屏幕上,代表化学键振动吸收和散射的光谱曲线开始飞速跳动、生成。复杂的峰谷图谱如同天书般展开。

“检测到异常强吸收峰……” 监控频道里,传来外部张工略显惊讶的声音,“位置在……1650 cm?1(酰胺I带?强度异常高!),1280 cm?1(C-F键伸缩振动!非常强!),以及……一个极其尖锐、从未见过的峰在……4100 cm?1附近?!这……这超出了常规有机键的范围!”

林可的心脏猛地一缩。1650,酰胺键,可能是肽类结构?1280,C-F键,印证了杜恒分子式上的氟!而那个诡异的4100……那是什么?

“拉曼光谱显示……在1800-2000 cm?1区域有极其微弱的散射峰……像是……金属羰基化合物?但又不对……” 张工的声音充满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