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羰基? 林可的目光死死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图谱,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杜恒留下的分子式片段……含氟杂环……季铵盐……还有这个……金属元素?一种全新的、从未被设想过的杂化结构?!
“启动高分辨质谱(HRMS)联用激光解吸离子化(LDI)!” 林可果断下令。常规的ESI(电喷雾离子化)可能破坏这种奇特的结构。
微量的结晶在极细的激光束下瞬间气化、电离。超高分辨率的质谱仪如同最精密的猎手,捕捉着每一个离子的精确质量。
主屏幕上,质谱图如同星辰般展开。一个极其复杂的同位素峰簇出现在视野中央!
“精确质量数计算……” 张工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母离子 [M+H]+:1023.4876!同位素峰分布……吻合!分子式……推算为……C??H??F?N?O??……Co?!” 他倒吸一口冷气,“钴元素?!这个分子量……还有钴?!”
钴! 林可的瞳孔骤然收缩!杜恒分子式上那个被圈出的原子!那不是碳,不是氮……是金属钴!一个被巧妙地嵌入复杂有机骨架中的过渡金属中心!这就是“中和剂”的核心!它根本不是一个纯粹的有机分子,而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含钴的金属有机杂化分子!
杜恒……你究竟创造了什么?!
巨大的震撼如同电流般贯穿全身。她猛地调出手臂上那个被放大的分子式纹身投影,目光死死锁定在那个被圈出的原子位置旁,那个极其微小的手性符号(R/S)!
“手性!钴中心周围配体的绝对构型是关键!” 林可脱口而出,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中和剂的结构具有高度立体选择性!错误的构型可能无效甚至剧毒!”
屏幕上,分子建模软件根据质谱推断的分子式和FTIR拉曼提供的碎片信息,结合林可手臂上那个核心片段,开始疯狂地构建、旋转、优化。一个庞大、复杂、如同精密机械般的三维分子模型逐渐在虚拟空间中成型——中心是一个钴离子,被扭曲的含氟大环配体螯合,延伸出复杂的季铵盐链和几个手性中心明确的肽链结构。整个分子散发着一种冰冷而神秘的美感,像一件来自未来的武器。
“模型初步稳定!核心结构吻合度87%!” 张工的声音带着惊叹。
“好!” 林可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目光转向另一个目标,“第二步:解析‘P-X前体’分子结构,建立与中和剂的关联模型!”
机械臂转向那个装着黑色粉末的小瓶。瓶盖被精密开启。极其微量的粉末被取样,送入旁边的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固态核磁共振仪(SSNMR)。
屏幕上的图谱再次变幻。XRD显示出尖锐的衍射峰。
“是晶体!高度有序!” 张工迅速分析,“晶胞参数……空间群……初步判断是……金属有机框架(MOF)!结构类似……但掺杂了……等等,SSNMR显示有异常强的1?F信号和……13C信号位移异常……这结构里有大量的氟原子和……某种特殊的有机配体,与钴有强配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MOF!陈重负责的稳定化前体!林可立刻将中和剂的模型与正在生成的P-X前体的结构模型进行比对、对接。
“匹配!” 张工的声音陡然拔高,“中和剂分子中那个含钴的核心配体结构……与P-X前体MOF中的一种次级结构单元(SBU)高度相似!P-X前体……很可能就是中和剂核心骨架的‘预制件’!也是合成原始‘X物质’的关键前体!”
桥梁! 林可瞬间明白了!陈重合成的P-X前体,是一种可以稳定储存、并能被特定条件激活、组装成更大分子(X物质或中和剂)的“积木”!陆浩宇需要这个“积木”!所以陈重必须死!
“第三步:逆向合成中和剂!” 林可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基于现有模型和P-X前体原料,制定合成路径!目标:在分子层面,精确复现杜恒的‘中和剂’!”
这是最艰难、最危险的一步。理论模型再完美,也需要实践来验证。而他们拥有的原料和时间,都极其有限。
“路径模拟完成!” 张工的效率极高,“路径A:基于P-X前体解聚重构,需特定酶解和金属辅助重组……风险高,副产物未知。路径B:全新全合成,步骤长达27步,涉及多步高危氟化反应和手性控制……时间不允许!路径C:……”
“用我的血。” 林可突然开口,打断了张工的分析。
通讯频道里一片寂静。
“中和剂注入我体内后,虽然大部分代谢分解,但根据其结构推测,其核心的含钴金属中心具有极强的生物稳定性,可能在特定组织有微量残留,或与某些生物大分子形成稳定复合物。” 林可的目光落在那些采血管上,声音冷静得近乎残酷,“用我的血清作为‘引子’,利用其中可能存在的、中和剂诱导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或结合蛋白,结合P-X前体解聚后的活性碎片,进行定向仿生组装!这是最快、最可能接近原版中和剂的方法!”
空气仿佛凝固了。防护服内,林可能听到自己沉重的心跳。她在赌,赌杜恒设计的中和剂具有生物导向性,赌她的身体里还残留着它的“印记”。
“……理论上……可行!” 张工沉默了几秒,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但风险……极高!未知的免疫反应,不可控的组装过程……”
“执行。” 林可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她伸出手,厚重的防护手套指向那排采血管。
机械臂精准地取出一管血清,淡黄色的液体在灯光下显得异常澄澈。同时,另一只机械臂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份极其微量的P-X前体黑色粉末,置于特制的微型生物反应器中。
“启动定向组装程序。加入林可研究员血清样本,比例1:1000。启动仿生催化环境模拟(温度37℃,pH7.4,特定离子浓度)。” 林可下达了最终指令。
反应器内,黑色的粉末在缓冲液中迅速分散。血清滴入的瞬间,奇异的一幕发生了!原本沉寂的黑色悬浮液,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开始出现极其细微的、自发性的涡旋!在超高倍显微成像下,可以看到P-X前体的微小碎片,在血清中某种未知成分的引导下,开始有序地聚集、旋转、重构!
“动态光散射(DLS)显示粒子尺寸在规律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