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知识的火炬

他们像最谨慎的考古学家和密码学家,小心翼翼地筛选、整理、翻译那些来自“先行者”的知识碎片。他们剥离掉所有可能指向具体危险科技或“终末方程”的痕迹,只保留那些最基础、最富启迪性的理论、数学证明、艺术范式哲学思辨。

然后,杜恒利用他惊人的数学能力,结合从“先行者”数据中破译出的某种独特的、基于分形和量子随机性的加密算法,为这些知识包裹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匿名外壳”。它们将被拆解成无数碎片,通过无法追踪的暗网节点、加密的学术论坛种子、甚至伪装成艺术作品的数字水印,悄无声息地注入全球的网络信息海洋。

林可则负责最后的“投送”。她的“锚点”特质和对能量签名的敏感,能确保这些信息包在传播过程中不会留下任何属于他们个人或“探知者号”的痕迹,仿佛它们本就是自然涌现的“灵感”或“发现”。

他们没有署名,没有寻求认可,更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来源的暗示。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全球科学界和艺术界悄然掀起了一阵微妙的、难以追溯源头的“灵感风暴”: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一位年轻研究员,在一次失败的碰撞实验数据中,意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优雅至极的粒子衰变模式数学描述,其简洁和美震撼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为困扰已久的模型难题提供了全新视角。

一位挣扎于创作瓶颈的数字艺术家,在深网某个角落下载了一个神秘的压缩包,里面充满了他无法理解却深感震撼的几何结构和色彩理论。他以此为基础创作的系列作品《星尘的乐章》,一举夺得顶级大奖,其作品中蕴含的“非人类”审美倾向引发了广泛讨论。

非洲的一个开源软件社区,收到了一份匿名的、关于高效分布式计算和能源管理的算法提案,其核心思想迥异于现有任何技术路线,却能在极端低功耗下实现惊人效率,为偏远地区的技术发展带来了曙光。

哲学界开始悄然流传一些关于技术伦理、文明周期律的匿名短文,其思想深度和历史纵深感远超当下主流讨论,悄然影响着新一代学者的思考范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天降的灵感”彼此之间看似毫无关联,却像一颗颗投入水面的石子,在全球的知识池中漾开层层涟漪。有人称之为“集体潜意识的爆发”,有人猜测是某个匿名天才组织的恶作剧或行为艺术,更有人坚信这是“外星智慧存在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