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凝视着照片上那些对她而言也并非全然陌生的复杂公式,以及沧澜那沉浸其中、仿佛与外界隔绝的专注侧影,缓缓点了点头。真正科学天才的思维轨迹和研究倾向,往往在其学术生涯的早期,就会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选择中,留下清晰可辨的、指向未来的烙印。
“需要进行直接接触吗?”她抬起眼,目光中带着征询。
“需要,但策略必须极其谨慎,如同在雷区边缘试探。”杜恒沉吟,大脑飞速评估着各种风险变量,“我们至今无法确定那个背后的‘操作者’将我们精准投送回这个时间点的真正意图。是希望我们作为纯粹的‘旁观者’,记录历史的必然?还是默许甚至期望我们成为‘干预者’,去修正某些它认为的‘错误’?如果允许干预,那界限又在哪里?直接接触是否会触发某种‘保护机制’或不可逆的后果?”
他思考了片刻,制定了一个迂回而细致的初步试探方案:“首先,进行非直接、低风险的接触尝试。比如,在他经常翻阅的特定书籍或论文中,‘无意’间夹入一张手写的、涉及相关领域前沿困境或思想实验的匿名纸条;或者,选择在他必定能听到的近距离范围内,比如相邻的阅览桌,进行一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计的、涉及相关领域的‘超纲’学术讨论,观察他是否会表现出超出常规的关注、反驳,甚至是主动加入讨论的意愿。我们需要通过这些‘诱饵’,进一步确认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聪明学生,而是确实对X物质所涉及的核心科学难题,拥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近乎本能的直觉、强烈的执着和独特的解决思路。”
“如果他……上钩了呢?表现出明确的兴趣或反应?”林可追问,预想着下一步。
“那么,”杜恒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冰冷的镜片在逐渐西斜的夕阳余晖下,反射出一片令人心悸的、毫无温度的白光,掩盖了他眼底深处翻涌的复杂情绪,“我们就将不得不正式面对,这位尚处于蒙昧阶段、却已然手握未来钥匙的、年轻的——既是‘神’也是‘魔’的——存在。”
目标的轮廓,已经在密集的观察与严密的分析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那个未来将亲手创造出改变无数生命轨迹、甚至撼动时空基本结构的X物质的存在,此刻,正以“沧澜”之名,坐在与他们仅仅相隔几个班级、呼吸着同一片空气的教室里。
锁定,已然完成。
接下来,将不再是单纯的观察与等待,而是充满未知风险的试探,一场与未来、与命运、也与他们自身存在意义进行的,无声而至关重要的博弈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