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反调查
“静观其变”。
老杨传来的这四个字,像一枚冰冷而坚硬的磐石,沉入我翻江倒海的心湖。它没有驱散笼罩在我头顶的浓重乌云,却让我在风暴眼中,奇迹般地找到了一个可以暂时立足的支点。恐慌和绝望被一股更强的意志力强行压制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逼到绝境后破土而出的、近乎冷酷的清醒。静观其变,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在“变”的浪潮袭来之前,我必须主动为自己打造一艘救生艇,甚至……掀起一股指向敌人的逆流。
反调查。我要在这间被无形枷锁禁锢的分析室里,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发起一场精准而凌厉的反击。
目标,清晰得如同瞄准镜中的十字线——“黑隼”派系。是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将我钉死在“内鬼”的耻辱柱上,用我的尸骨来填补K-73缓冲区覆灭后留下的权力空洞和怒火。那么,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我必须让他们自身也染上“可疑”的污渍,将这一池本就浑浊的水彻底搅浑,让那双在幕后、如同上帝般俯视着这一切的冰冷眼睛(无论是“算盘”还是“山魈”)看到,所谓的“泄密”指控,极有可能是一场卑劣的内部倾轧,而我这把锋利的刀,依然有值得保留的价值。
我的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频运转,像一台散热系统濒临崩溃却依旧执着运算的超级计算机,疯狂分析着手中所有零碎、残缺的牌。Level 5的权限像一道沉重的铁镣,锁住了我探索深渊的能力,但也并非全无操作空间。我依然能接触到“幽灵通道”最基础的生命体征数据,依然能窥见部分非核心的、但流量庞大如江河的内部通讯中转日志——这些日志如同城市地下的污水管网,虽然肮脏、混乱、充斥着被系统抛弃的信息残渣,却往往隐藏着最真实、最不加掩饰的秘密。
我的目光,如同猎鹰般锁定了“黑隼”派系负责的几条外围运输线路的通讯记录。K-73的惨败如同断臂,他们必然剧痛难忍,急于止血,甚至不惜饮鸩止渴,寻找替代渠道或者进行内部资源重整。在这种焦躁、压力和混乱之下,他们的通讯模式、加密习惯、甚至是一些看似例行公事的指令,都可能在不经意间露出破绽。
我开始了一项极其枯燥、耗费心神且如同大海捞针的工作:利用这可怜的Level 5权限,像最耐心的考古学家,筛选、比对、分析“黑隼”控制下的几个关键节点,在K-73事件前后一段时间内的数据流变化。我寻找着异常的数据包大小、不合常规的通讯发起时间、重复出现的特定加密标识符、以及与已知警方行动时间点存在微妙吻合的静默期……甚至是那些被系统自动标记为“传输失败”、“校验错误”或“信号超时”的记录——真正的魔鬼,往往就隐藏在这些被忽视的细节之中。
这是一场在无边数据沙漠里的艰难跋涉和淘金。眼睛因为长时间聚焦在跳跃的字符、闪烁的波形图和冗长的日志列表上而布满了蛛网般的血丝,干涩、刺痛,每一次眨眼都像是砂纸摩擦。右手的旧伤在持续的神经紧绷和肌肉僵硬下,传来一阵阵深沉的、如同背景噪音般持续不断的钝痛,时刻提醒着我时间的流逝和处境的岌岌可危。但我不能停,甚至不敢有丝毫松懈。我知道,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那场决定生死的联席会议,像一柄已经悬在头顶、正在缓缓降落的铡刀。
几天几夜的不眠不休,靠着浓缩咖啡因和顽强的意志力硬撑,我像一头潜伏在数据深渊中的饥饿猎食者,屏息凝神,耐心而饥渴地搜寻着任何一丝异常的气味。终于,几个极其隐晦、几乎被淹没在正常数据洪流中的异常点,如同黑暗旷野中偶然瞥见的、一闪而过的萤火,被我敏锐地捕捉到了。
在K-73出事前大约三十六小时,“黑隼”控制的一个位于边境线附近的、负责货物中转的关键站点,与一个未被标记在集团常规联络列表上的、信号源极其微弱(其特征更接近于某些经过伪装的民用级卫星通讯设备)的节点,有过数次非常短暂的、但其使用的加密等级却意外地远超常规运输通讯的数据交换。交换的内容本身如同天书,无法直接破译,但其发生的时间点,经过我反复校准和推演,恰好与外部警方可能开始获取K-73情报并着手部署精准行动的时间窗口,存在着一种令人不安的高度吻合!
这能直接证明“黑隼”就是泄密者吗?不能。在法律的法庭上,这甚至算不上间接证据。但在这座信奉“疑罪从有”、充斥着猜忌和背叛的黑暗堡垒里,这足以制造一个极其强烈的、足以让人浮想联翩的“巧合”!一个完美的、可以用来泼脏水、转移视线的疑点!
更重要的是,我通过交叉比对其他几条由“黑隼”负责的、侥幸未被警方此次行动波及的线路通讯记录,发现他们在近期都不同程度地、悄然提升了对几种特定加密协议的使用频率。而那几种协议,恰恰是“工匠”提供的破解工具包中,被特别标注为“已知与境外某些独立情报贩子、灰色信息中介偏好使用”的、相对陈旧的算法!这种转变,可以解释为加强安全,但同样可以解读为……为了与某些“特定”的外部联系人保持默契。
小主,
一个大胆的、甚至有些恶毒的计划,在我脑中迅速成型、清晰。我不能仅仅防守,我要伪造一个“泄密”的现场。不是针对我自己,那太蠢。而是要将这嫌疑的污水,精准地引向“黑隼”派系内部的某个具体人物,制造内讧,让他们自顾不暇。
我需要一个载体,一个能将所有疑点串联起来,并指向“黑隼”阵营中某个关键环节的“证据”。这个机会,在我几乎不抱希望的时候,悄然出现了。
在一次例行(且毫无疑问被监视)的“幽灵通道”底层日志巡查中,我注意到一条由“黑隼”手下某个负责数据校验的技术员发出的、关于修复某个次要加密节点兼容性问题的普通操作请求。这条请求本身平淡无奇,毫无价值,但它附带的系统日志头文件里,包含了一个该技术员独有的、用于身份验证的数字签名密钥的哈希值片段。这个片段,就像一枚独一无二的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