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反调查

就是它了!

我像一个潜入金库的伪造大师,开始了我危险的操作。首先,我在一个完全离线的、利用基地系统冗余资源临时构建的、高度隔离的虚拟沙盒环境中,凭借我对集团内部加密体系的深刻理解和“黑隼”那边技术人员通常的行为模式,精心伪造了几段“通讯记录”。记录内容故意做得模糊不清,语焉不详,但关键词巧妙地指向了“货物清单核对”、“临时路线变更评估”、“规避近期巡查风险”等敏感话题,收件方则伪装成那个与边境中转站有过神秘联系的、未注册的微弱信号节点。

然后,是最关键、也是最考验技术功底和心理素质的一步:我极其小心地,将那个捕获到的技术员数字签名密钥的哈希值片段,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模拟正常系统冗余数据覆盖、碎片整理和缓存清理的过程,悄无声息地、“意外”地“镶嵌”到了这几段伪造记录的元数据深处。这个过程如同在显微镜下进行微雕,必须确保签名片段看起来像是在无数次系统自动读写、覆盖过程中被无意卷入、并侥幸残留下来的历史痕迹,而不是被后期刻意添加进去的。任何一丝人为的、逻辑上不连贯的痕迹,都会像黑夜中的灯塔一样显眼,导致全盘皆输,万劫不复。

完成伪造后,我需要将这些精心炮制的“证据”抛出去,并且要抛得自然,抛得像是被“导航员”系统那庞大而冰冷的逻辑自我挖掘、自我暴露出来的。

我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时机。在“幽灵通道”进行周期性的大数据量压力测试,系统各项资源占用率达到峰值,日志记录如同奔涌的瀑布般疯狂刷新的时刻。我编写了一个极其隐蔽、行为模式模仿系统自发进程的脚本,伪装成用于检测历史日志中潜在数据关联性、清理冗余信息的常规维护程序。这个脚本的任务,就是在海量的、奔流不息的数据中,随机抽取片段进行一致性校验和关联性分析。

而我,则通过一个极其隐秘的、我早期潜入时凭借超越时代的技术嗅觉偷偷埋下、历经多次审查都未曾被发现的底层后门,在这个脚本运行到某个特定逻辑分支的瞬间,极其短暂地、以近乎不可能被常规监控手段追踪到的方式,将我那几段精心伪造的、带着“黑隼”技术员签名碎片的“通讯记录”,如同投入湍急河流中的几片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枯叶,精准地混入了被抽检的数据流中。

脚本运行完毕,自动退出。一切恢复正常,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我的心跳如同失控的引擎在胸腔里疯狂咆哮。成功了?还是某个微不足道的疏忽已经留下了致命的破绽?冷汗再次浸湿了我的掌心,粘腻而冰冷。

我强迫自己等待。像最富有耐心的猎人,守在伪装巧妙的陷阱旁,收敛所有气息,等待着猎物自己懵懂地踩上来。

几个小时在煎熬中缓慢流逝,基地内部依旧风平浪静。就在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计划是否过于理想化,是否已经被“导航员”那无情的逻辑识破时,微妙的变化,终于如同水面的涟漪,开始扩散开来。

首先是一些非正式的、加密等级不高的内部通讯频道里,开始流传起一些新的、更加具体的流言。不再是泛泛地指责“猎隼”行为异常,而是开始隐约提及“黑隼”手下某条特定线路“可能存在未经授权的、与不明外部信号的非正常接触”,甚至有人煞有介事地、小心翼翼地讨论起“内鬼未必只有一个,或许有人想借刀杀人”的可能性。

我知道,我投入的“石子”开始起作用了。怀疑的种子已经播下,并且开始在肥沃的猜忌土壤中悄然发芽。

紧接着,我通过监控系统负载的间接方式观察到,“导航员”系统对“黑隼”控制的那几个关键节点的监控等级,似乎被不引人注目地调高了半个级别。一些原本对他们开放的非核心数据库访问请求,开始受到更严格的审查,响应时间出现了细微但确实存在的延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风向,在肉眼看不见的地方,开始微妙地转变。

这时,我决定再巧妙地加上一把火,让这怀疑的火焰烧得更旺一些。但我不能直接出面指控,那太愚蠢,会立刻引来“黑隼”疯狂的、不计后果的反扑。我需要一个“偶然”的、符合我技术官人设的发现。

我利用Level 5权限内允许的操作范围,以排查“幽灵通道”可能受到的外部未知信号干扰、评估潜在风险为由,提交了一份合情合理的申请,要求调阅近期所有与集团核心网络有过短暂接触的、未经验证或身份不明的外部信号源记录。这份申请基于安全考量,很快被系统自动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