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双轨调查

第一百零四章 双轨调查

前往“沉默回廊”的路,这一次,每一步都仿佛踏在烧红的烙铁上。脑海中反复回响着“簿记”那条冰冷的信息——“锁定数个可疑目标”、“需要更详细的技术分析支持”。这看似倚重的言辞,在我听来,却更像是刽子手磨刀时的低语。他是否真的相信了我提供的“线索”?还是说,这本身就是一张撒向我的网,等待我在“技术分析”中露出马脚?

我强迫自己将关于“夜莺”和4号厂房的发现暂时封存,如同处理核废料般,深埋于意识底层。现在,我必须全身心应对“簿记”的审视。任何一丝对“金库”区域的异常关注,都可能成为引爆我的雷管。

再次踏入那个压抑、散发着冰冷香气与消毒水混合气味的房间。“簿记”已经在那里了。他依旧坐在那张宽大的办公桌后,苍白的面容在幽暗的光线下,更像是一尊没有生命的大理石雕像。他面前悬浮着数个光屏,上面流淌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和通讯记录摘要。

他没有抬头,只是用那仿佛能渗透骨髓的冰冷声音说道:“坐。”

我在他对面那张冰冷的金属椅子上坐下,双手平放在膝盖上,刻意让缠着纱布的右手暴露在他的视线内。这是一个细微的心理暗示——我仍是那个负伤归来、专注于技术工作的“猎隼”。

“你提供的信号特征模型很有价值。”“簿记”开门见山,手指在虚空中一点,一个复杂的数据模型被放大到我们之间。“我们逆向追踪了具备类似特征的信号源,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筛选出三个异常活跃的节点。”

光屏上显示出三个代号和对应的简单信息:

【节点A:‘灰鸦’】 - 隶属后勤运输调度部门,Level 6权限。异常信号多发于夜间,与外部几个模糊的物流公司IP有关联。

【节点B:‘毒蝎’】 - 隶属“山魈”麾下一个边境行动小队,Level 5权限。信号加密方式极其粗糙,但活动频繁,目标指向几个已知的、与集团有摩擦的小型地方武装。

【节点C:‘隐士’】 - 隶属技术保障部下属一个不起眼的硬件维护组,Level 4权限。信号最为微弱、隐匿,几乎完美复刻了我伪造的特征,其活动轨迹……竟然零星涉及到了“金库”外围一些非核心区域的设备维护记录访问!

我的心脏猛地一缩!“隐士”!他的活动轨迹触碰到了“金库”区域!虽然只是外围非核心区域,但这与“夜莺”失联的区域存在重叠!他是“夜莺”吗?还是另一个潜伏者?或者是集团内部其他势力的眼线?

“我需要你,”“簿记”那毫无温度的目光终于从光屏上移开,落在我脸上,像两束冰冷的激光,“从纯技术角度,对这三个节点的信号特征、加密方式、访问行为模式进行深度剖析,给出他们的威胁等级评估,以及……是否存在关联性的技术证据。”

他顿了顿,补充道,语气平淡却重若千钧:“尤其是‘隐士’。他的信号隐匿技术,与你发现的残留特征吻合度最高。”

来了!真正的考验!他不仅要我分析,更要我做出“评估”和“判断”!这是在逼我交投名状!逼我用我的“专业能力”,去指认(或者排除)可能的同胞!如果我指认了“隐士”,而他就是“夜莺”或其他潜伏者,那我无异于亲手将其送上绝路。如果我刻意为他开脱,以“簿记”的精明,很可能立刻就会察觉我的异常。

冷汗瞬间从背脊渗出,但我脸上必须维持着技术专家的专注与冷静。

“明白。”我沉声应道,目光投向光屏上的数据流。“我需要最高级别的原始日志访问权限,包括底层数据包捕获记录和系统调用跟踪。”

“权限已经给你了。”“簿记”淡淡地说,“就在这里分析。我需要实时看到你的思路和初步结论。”

在这里?!在他的眼皮底下进行?!这简直是赤裸裸的监控和压力测试!他不仅要结果,还要监控我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观察我每一个细微的犹豫、每一次逻辑的取舍!

没有退路了。我深吸一口气,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光屏的数据上。大脑如同最高速的处理器开始运转,屏蔽掉所有情感干扰,只剩下冰冷的逻辑和分析。

我首先处理了“灰鸦”和“毒蝎”。对于“灰鸦”,我很快从其粗糙的加密方式和固定的外部IP关联,判断其大概率是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一些私下的、小规模的走私活动,虽然违规,但威胁等级较低,属于内部纪律问题。对于“毒蝎”,我分析其频繁且不加掩饰的通讯,指向的是与地方武装的利益摩擦和地盘争夺,属于黑吃黑的范畴,对集团核心机密威胁有限。

我的分析过程流畅,结论清晰,基于数据,不带任何个人色彩。“簿记”静静地听着,偶尔会就某个技术细节提出一两个极其尖锐的问题,我都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给予了准确回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能感觉到,他对我关于这两个节点的判断,基本是认可的。这为我争取到了一点宝贵的信任空间。

最后,轮到了“隐士”。

我的精神紧绷到了极致。调出“隐士”的所有相关日志,我开始了极其细致、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检查。他的信号确实隐匿得非常好,几乎完美模仿了我之前伪造的特征,但在几个极其细微的地方——比如数据包校验和的算法有一个非标准的微小偏移,心跳包间隔存在一个看似随机、实则符合某种特定数学规律的微小波动——让我感觉到一丝不同寻常。这不像是我熟悉的警方卧底通讯协议风格,反而带着一种……更为古老、更为精致的、类似于国家级情报机构使用的、经过高度自定义的隐匿技术的痕迹?

难道这个“隐士”不是“夜莺”,而是……其他势力的间谍?

这个发现让我既松了口气,又感到了更深的寒意。松了口气是因为,如果“隐士”不是“夜莺”,那我无需直接背负指认同胞的心理枷锁。寒意则是因为,这意味着“金库”区域不仅被警方盯上,还可能被其他强大的势力渗透了!

然而,这并不能完全排除“隐士”与“夜莺”失联的关联。他的访问记录确实涉及“金库”外围,时间上也有重叠。

我继续深入分析他的访问行为模式。我发现,他访问的设备维护记录,大多集中在电力供应、通风系统和……污水处理等辅助设施。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环节,却恰恰是一个大型秘密工厂维持运行的关键节点。而且,他的访问非常有规律,似乎是在进行某种周期性的“健康检查”,而非针对性的情报刺探。

“他的技术很高明,”“簿记”突然开口,打断了我的思绪,他的目光锐利如刀,紧紧盯着我,“甚至……在某些方面,不逊于你。你觉得,他是什么人?”

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我沉吟了片刻,决定基于技术事实,给出一个尽可能模糊但合理的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