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手段我们暂时无法突破,那为什么不回到我们最擅长、也是最根本的领域?”我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侦查。 最原始,但也最直接、最有效的侦查。”
老严放下了捂着脸的手,眼神中那黯淡的光芒重新被点燃:“林峰,你说具体点!”
“第一,”我竖起一根手指,目光锐利,“深度剖析已知信息,榨干每一滴价值。 那部手机,那本《道德经》。技术恢复是否已经到了极限?手机基带的底层信息,能否反推出它曾经在哪个城市、哪个区域开过机?哪怕只是一个模糊的范围!《道德经》上的手写字迹,能否请最顶尖的笔迹鉴定专家和心理侧写师进行分析,勾勒出抄写者的性格特征、年龄层次、甚至教育背景?‘上善若水’这个指令,除了代表行动的最终确认,它本身是否还是一个身份标识符?或者,它指向了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只有他们内部才懂的通讯规则?”
小赵和小钱对视一眼,眼神中重新燃起了斗志,用力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他们可以继续深挖、寻求技术辅助传统侦查的结合点。
“第二,”我竖起第二根手指,语速加快,“人物关系重构与精细化行为分析。 我们要像梳头发一样,重新梳理所有已落网的头目口供和背景资料,尤其是那些看似不直接参与暴力,但负责财务、拥有金融、数学、计算机等高学历背景,或者曾被观察到对新兴科技、密码学表现出异乎寻常兴趣的人员。佛爷能将如此庞大的身家性命托付给这个‘账房先生’,他们之间必然存在一条我们之前完全忽略的、极其牢固且隐秘的连接纽带——可能是血缘亲属、可能是救命之恩、也可能是共同背负的、足以致命的犯罪秘密。同时,全面分析佛爷本人及其已知核心成员的行为模式、消费习惯、海外关系、通讯记录,寻找任何可能与‘虚拟货币’、‘区块链’、‘加密技术’等关键词产生哪怕一丝间接关联的蛛丝马迹。”
老严的眼神越来越亮,他显然明白这套看似笨拙、实则直指核心的传统侦查手段,在此时此地所能发挥的巨大能量。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
“第三,”我竖起第三根手指,目光仿佛穿透了病房的墙壁,投向那座由无数数据节点构成的迷宫的深处,“基于逻辑的假设与系统性验证。 我们可以根据佛爷的性格和犯罪组织的运作模式,为这个‘账房先生’进行初步画像。他很可能具备以下特征:极高的金融或计算机专业素养,可能有海外顶尖院校学习或相关领域工作经验;与佛爷关系极其密切且隐藏极深,甚至可能在组织内没有任何公开身份;性格极度谨慎,近乎偏执,可能患有严重的被迫害妄想症,日常生活规律且低调;最重要的是,只要他行动,就必然会留下痕迹——他可能使用特定的、难以追踪的VPN服务,访问某些小众的技术论坛或暗网市场,持有管理硬件钱包,其本人或紧密关联人的银行账户、消费记录中,可能存在无法用已知合法收入解释的、与这种高风险高回报职业相匹配的资金流动。”
我转过头,目光扫过老严和两位技术专家,最终定格在屏幕上那个沉寂的地址上,语气斩钉截铁:“技术,是他们用来隐匿行踪、设置障碍的坚固护甲。但人性,以及由人性驱使的、无法完全规避的行为逻辑,才是他们可能暴露的、最细微却也最致命的裂缝。我们或许无法直接从数字世界里把他揪出来,但我们可以通过现实世界的缜密侦查,一寸寸地压缩他的藏身空间,一步步地缩小包围圈,直到最终锁定目标。然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的声音低沉下去,却带着一种冰冷的、不容置疑的决心:“……然后,无论是利用技术手段找到的微小漏洞,还是依靠最原始的蹲守、审讯、心理攻势,我们总能找到突破口。只要他是人,呼吸着和我们一样的空气,他就一定有弱点。而找到弱点,一击致命,这才是我们的工作。”
病房里陷入了短暂的、消化性的沉默。随即,一股不同于之前绝望的、带着破釜沉舟意味的决心,开始重新汇聚。
老严猛地站起身,脸上恢复了往日的雷厉风行,他大手一挥:“说得太好了!林峰!不能他妈的被这堆代码吓破了胆!我马上协调资源,增派人手,就按你这三个方向,给我把之前所有的卷宗、所有的人,再过三遍筛子!就是把地壳凿穿,也要把这个藏在影子里的‘账房先生’给我抠出来!”
小赵和小钱也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小钱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新的光芒:“林警官的分析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不能只困在链上数据的死胡同里。可以尝试从链下数据寻找突破口,比如关联这些加密地址可能登陆过的交易所,虽然KYC信息肯定是假的,但注册时留下的IP地址、设备指纹、行为习惯等底层数据,或许能和我们从现实侦查中锁定的人物信息进行交叉比对和碰撞!”
方向,在迷失后重新变得清晰而坚定。
尽管前方的技术迷雾依旧浓重如墨,尽管那条数字鸿沟依然深不见底,但我们至少找到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可以脚踏实地向前迈进的路径。这是一场发生在两个维度的战争,而我们,必须学会同时在两条战线上作战。
我靠在床头,缓缓吐出一口浊气,感受着心脏因高强度思考而带来的沉重搏动,以及左腿伤口那持续不断的、提醒我现实世界依然残酷的尖锐痛楚。
技术挑战,如同一堵由代码和数学公式砌成的、高耸入云的城墙。
但,墙,终究是人建造的。只要是人造的,就必然存在缝隙,存在逻辑,存在……人性。
而找到那条缝隙,然后不惜一切代价地凿穿它,扩大它,直到让阳光照射进那片黑暗的角落——这正是我们,这些守护在光明与黑暗边界上的身影,永恒不变的使命与宿命。
无论这堵墙,是由砖石垒成,还是由0和1的数字洪流浇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