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海外账户

1960年的中国,粮食短缺的阴影比上年更甚。持续的自然灾荒叠加经济调整的阵痛,让“饿”成了笼罩在百姓心头的乌云。

北平街头的难民较去年又多了数倍,他们蜷缩在墙角、桥洞,面黄肌瘦的脸颊上,眼神早已没了往日的光彩,有的孩子甚至因为饥饿,连哭闹的力气都没有,只是无力地靠在大人怀里。

四合院的日子更是难熬,粗粮掺着野菜的窝窝头都成了稀罕物,闫埠贵家的粮食早已见底,只能靠挖遍城郊的野菜勉强果腹?

贾家的棒梗和贾当饿得面黄肌瘦,秦淮茹偷偷抹泪,把仅有的一点杂粮都省给了孩子,自己常常一整天只喝两碗清水煮野菜。

何大清从香港购粮归来后,就没再停歇过。

他的100级农场成了最稳定的物资来源,15分钟一茬的高产作物连轴收割,优质小麦、水稻、玉米源源不断地产出。

同时,他还利用香港的渠道,联络更多爱国粮商,以合理价格采购国际市场的粮食,再通过军方护航的货轮运往天津港、上海港。

那段日子,何大清几乎是连轴转。

在北京,他要协调军部和地方政府,确保物资运抵后能快速分发到难民手中、工厂食堂和基层粮站。

在香港,他要盯着采购、装船,防止粮商掺假、运输出岔子。

偶尔还要飞往天津港,监督卸货和转运,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精准送达目的地。

他的见神不坏体质虽能支撑高强度劳作,但连日的奔波也让他眼底布满红血丝,军装的袖口磨出了毛边,原本挺拔的肩背也微微有些佝偻。

“何将军,这批300吨粮食刚分发到近郊粮站,那边反馈说,仅够当地难民和村民撑三天。”军部的联络官在电话里语气急切,“还有几个炼钢基地和铁路建设工地,工人们干着重活,粮食缺口更大,催着要补给。”

何大清捏着电话听筒,眉头紧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