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三天两夜,所有考生的命运,都将在这方寸之地间,被决定。
考生一旦进入,在接下来的三天两夜里,吃喝拉撒,都将在这狭小的空间内完成,直到考试结束。
这是对学识的考验,更是对体魄与意志的磨砺。
苏文渊根据自己荐贴上的编号“玄字三十六号”,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好不坏,在考场的中后区域。
他将考篮里的东西一一摆好,然后抬头,望向考场正前方那座高高在上的至公堂。
小主,
堂上,帷幔低垂,香炉里飘出袅袅青烟。青烟之后,隐约可见几道身影正襟危坐。居中的那一位,无疑便是此次县试的主考官,县尊刘德海。
苏文渊能清晰地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庞大场域,正以至公堂为中心,如同一个巨大的透明穹顶,缓缓地笼罩住整个考场。
这股场域,并非单纯的威压,它更像是一种规则的具象化。它温和、公允,甚至带着一丝丝鼓励的意味,让身处其中的考生,心神不由自主地变得宁静、专注。
苏文渊心中微凛。
好手段!
刘德海的修为,比他预想的还要精深。他没有释放任何带有个人色彩的压迫感,而是利用整个县城的官府气运、文脉气运,与自己的文气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创造出了一个看似至公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里,他就是天理,他就是规矩。
任何与他个人意志相悖的思想,都会被这个至公的领域,当做异端,进行温和而又无情的修正和排斥。
这种杀人于无形的方式,远比直接的威压要高明百倍。
苏文渊甚至注意到,在至公堂的横梁上,悬挂着一面古朴的铜镜。镜面光滑如水,正对着下方的所有考生。
那应该就是刘德海的文宝——风宪镜。
此宝,据说能映照人心,辨别忠奸。在考场上,它最大的作用,便是感应每一篇文章背后的心意。若文章之意,中正平和,符合儒家正统思想,则镜光会变得柔和,甚至能反哺考生,助其文思泉涌。反之,若意相悖,镜光便会变得晦暗,如同一座大山,压在考生的心头,使其下笔维艰。
“肃静——!”
随着县学教谕又一声高喝,整个考场最后一丝嘈杂也消失了。
堂上的帷幔,被缓缓拉开。刘德海身穿七品官服,面带温和微笑,出现在众人面前。
“诸位皆是我青河的希望,是未来的栋梁。”他的声音,通过场域的加持,清晰地传入每一位考生的耳中,温润而又充满力量,“今日,本官不设任何藩篱,不问出身,不问家世,只问文章!愿诸君,都能在此至公之地,尽展胸中所学,为自己,为青河,争一份荣耀。”
一席话深刻体现了父母官的光明正大、心胸开阔,引得无数考生心潮澎湃,感激涕零。
唯有苏文渊,从那至公二字中,听出了一股冰冷刺骨的寒意。
“第一场,开考!”
随着刘德海一声令下,衙役们开始分发用火漆封好的试卷。
县试三场,第一场,考的便是八股文,也称制艺。这是儒道之根,是科举之本。
试卷发到手中,苏文渊展开一看,纸张是上好的宣州白鹿纸,墨香扑鼻。
而题目,也终于露出了它的獠牙。
题目同样出自《论语·为政篇》,但并非苏文渊预想中那些大开大合的题目,而是截取了其中一句,看似平平无奇的话: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孔子说:要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安心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