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苏文渊的瞳孔,不易察觉地收缩了一下。
他有些明白刘德海的图谋了。
这是一个无比阴险,又无比高明的题目!
它表面上,是在考校考生“识人、察人”的功夫,是在探讨如何辨别君子与小人。这是一个非常正统的儒家命题。
但其核心的杀机,却藏在“视”、“观”、“察”这三个字,以及其背后的标准上。
标准是什么?
在这个被刘德海至公领域所笼罩的考场里,唯一的标准,就是他刘德海的标准!
你想写一个人是君子?可以。但你所写的君子行为,必须符合刘德海所定义的君子之道。
你想写一个人是小人?也可以。但你批判的小人行径,绝不能触碰到刘德海自己正在做的那些事。
这题目,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它不直接告诉你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而是让你在动笔的每一个瞬间,都必须去揣摩主考官的心意。你的思想,会被这道题牵着鼻子走,在不知不觉中,向着刘德海的道理去靠拢。
一旦你的思想,与他产生了偏差……
苏文渊看到,他邻座的一名考生,已经开始动笔了。那名考生文思泉涌,下笔极快,显然是对这个题目早有准备。他开篇立意,便是“君子之行,首在孝悌”,洋洋洒洒,引经据典。
然而,苏文渊却感觉到,从至公堂上那面风宪镜中,投下了一缕几乎无法察觉的光芒,落在了那名考生的身上。
考生的笔尖,微微一顿。他似乎觉得哪里不对,但又说不上来。他摇了摇头,以为是自己紧张,继续写了下去。但他文章的气韵,却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增强了一分。
苏文渊心中了然。
孝悌,是儒家倡导的传统德行。对于一个将权力看得比什么都重的贪官来说,单纯的孝悌,是一种迂腐的、有利用价值的德,对于县里的统治来说无疑十分重要。所以,要辅助你。
太可怕了。
这不是一场考试,而是在进行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思想改造。
苏文渊深吸一口气,闭上双眼,心神沉入了脑海中的记忆宫殿。
自己不能按照常规的“破题”、“承题”、“起讲”的八股文路子去写。任何试图在刘德海划定的框架内跳舞的行为,都将是自取其辱。
他必须……跳出这个框架!
写揣摩君子与小人的文章,不论如何都会落入既有的圈套。
他得写一篇君子与小人,重新立下标准的文章。
他要用自己的前世的道,去冲击刘德海心中的道理!
他的心神,在无数典籍星海中飞速穿梭。最终,定格在了中国思想史上,那位将儒法两家思想,进行过最深刻融合的集大成者的身上。
他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弧度。
“呵呵,让你见识下咱老祖宗的智慧。”
他提起那支经过几日磨合,与自己心意相通的笔,饱蘸浓墨。
笔尖悬于纸上,蓄势待发。
他在草稿纸上,一字一板,写下了自己这篇文章,真正的文题——
《论迹不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