誊抄完毕,距离考试结束尚有一个多时辰。贾琮也不多待,毕竟这考棚的环境属实是有些过于差劲了,反正答案已经写在试卷上了,也无法再更改,干脆直接举手示意交卷。
于是贾琮便在周围考生惊讶、羡慕甚至怀疑的目光中,从容地交了卷,提前离开了考场。
数日后,第一场发榜。贾琮毫无悬念地进入了榜单之中,顺利取得了参加府试的资格。但他并未停下脚步,而是选择继续参加第二场,他的目标直指县案首!因为今年恰逢“大比之年”,且大虞朝立国之后科考时间与前朝皆不相同,乡试和会试分别定于八月、九月,明面上是意在让前一年考中的考生最好能够沉淀一年再参加更高层级的科考,实际原因却是建国初期金陵大族的在制定国策之时的私心,也正是因为在金陵,大族的影响力太深,才有了后来的迁都神京。
所以下次乡试和会试都在今年八月、九月举行。若按部就班,他需先通过县试、府试、院试,取得秀才功名后,方能参加八月乡试。但院试通常也在八月,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拿到案首,今年贾琮很可能因为时间安排无法参加乡试,而乡试三年一次,贾府覆灭可不会等人,自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逃离贾府这个火坑!但是若夺得县案首,便可跳过府试、院试,直接获得秀才身份,然后备战今年乡试,节省大量时间。
第二场、第三场考试接踵而至,内容逐渐加深,涉及经义理解、策问初步。贾琮依旧发挥稳定,每场皆提前交卷,并顺利通过。
终于到了决定命运的第四场。这场考试难度最大,涉及经义深解、时政策论。贾琮凝神静气,审题答题,依旧行云流水。当他再次提前交卷时,引起了高坐堂上的宛平知县的注意。
这位知县姓周,是个二甲进士出身,颇有文名。他早就注意到这个每场都提前交卷、却场场名列前茅的少年。此刻见他又提前交卷,心中好奇更甚,便招手道:“那少年,你且过来。”
贾琮依言上前行礼。
周知县拿起他刚交的卷子,仔细看了起来。初时只是随意浏览,但越看神色越是凝重,看到精彩处,竟忍不住一拍桌子,脱口赞道:“好!破题精准,论述深刻,文采斐然!妙哉!”
他放下卷子,目光灼灼地看向贾琮:“本官见你才思敏捷,基础扎实。今年县试未考试帖诗,乡试、会试却是必考。本官现命你,以‘赋得春雨如膏’为题,作一首乡试和会试所考的五言八韵试帖诗。你可能当场作出?”
贾琮心中一动,立刻明白这是周知县在做最后的考校,有意当场点自己为案首了!他深吸一口气,按捺住心中的喜悦,躬身道:“学生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