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下笔有神,会考终了

诏诰表内科,要求拟《拟求贤诏》。

贾琮代天子立言,开篇即言“盖闻致治之道,在于得贤”,定下基调。文中强调求贤不拘一格,无论出身门第,唯才是举;要求官员荐贤举能,不得蔽贤;并表明朝廷将虚位以待,厚禄以养,以期“野无遗贤,朝多俊乂”。诏书骈散结合,文辞典雅,气势恢宏,俨然有明君气度。

这三日,贾琮依旧保持着规律的作息。白天集中精力完成试卷,傍晚则利用休息时间,慢条斯理地给自己做顿简单的晚餐。他这次甚至带了点细盐、猪油和肉干,煮面时放上一点,再烫几片带来的干菜,香味引得隔壁号舍的考生暗暗吞咽口水,心中对这年轻举人的从容佩服又嫉妒。

最后一场,虽然重要性不如四书五经题,但却是最考验综合能力与真知灼见的策问。共五道题,涉及赋役、赈灾、德治法治关系等当世要务。

面对“赋役繁重,民怨渐生”的问题,贾琮并未空谈仁义,而是提出了具体设想。这些想法,融合了他对明代张居正改革的模糊记忆与对红楼世界积弊的观察,虽未尽善,却已显露出超越时代的眼光。

针对“水旱灾害频发,如何完善仓储赈灾”,他系统阐述了“常平仓”、“义仓”、“社仓”的各自职能与联动机制,强调预防重于救灾,提出兴修水利、改进作物品种等长远之策,并严格规范赈灾流程,防止官吏中饱私囊。条分缕析,切实可行。

…………

九天时间,在这方寸号舍之内,贾琮可谓是调动了自己作为穿越者的全部知识储备,更是融合了赵文渊、赵正诚父子二人的悉心教导与自身对时局的洞察,将经义、史鉴、实务、文采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最后一场考试的收卷锣声敲响,贾琮仔细整理好试卷。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连续九日高度集中的精神骤然放松,一股深深的疲惫感席卷而来,可能是心中对会试更加重视,精神也紧绷了,故而感觉比乡试时疲乏了不少。

但交卷之后,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酣畅淋漓的释放与问心无愧的坦然。